專訪|是異鄉人也是常客 — 吳慷仁的香港情意結:港人生命力強,時代變化不怕輸|Yahoo

《但願人長久》由新晉導演祝紫嫣(左)執導、台灣金馬影帝吳慷仁(右)主演。
《但願人長久》由新晉導演祝紫嫣(左)執導、台灣金馬影帝吳慷仁(右)主演。

【Yahoo 新聞報道】講述新移民的電影《但願人長久》今天(11 日)在港上映,故事橫跨香港不同時代。主演的金馬影帝吳慷仁素來熱愛香港,自學廣東話。他接受《Yahoo 新聞》專訪時,談及多年來觀察到港人不怕輸的精神,定能面對時代變幻,「香港人生命力好強,唔使擔心,無事嘅」。電影是以導演祝紫嫣的自身經歷作藍本,祝指電影在現今移民潮下上映,更能突顯異鄉人的掙扎。

文字記者:盧珮瑤
攝影記者:Oscar Liu

吳慷仁對香港情有獨鍾,演員夢因港產片而生。
吳慷仁對香港情有獨鍾,演員夢因港產片而生。

《但願人長久》是香港電影發展局「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得獎作品,由新晉導演祝紫嫣執導、關錦鵬監製。電影講述兩姊妹子圓及子缺由湖南來到香港生活,在面對生活環境、身份認同轉變外,更要處理毒癮父親帶來的壓力,故事橫跨 1997、2007 及 2017 年三個時期,慷仁憑毒癮父親角色,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中奪得最佳男演員。

在香港,慷仁是異鄉人又是常客,近年更多次參演港產片,一切源於他對這片土地情有獨鍾。

港產片陪伴慷仁成長。在亞洲電影大獎頒獎典禮中,他與梁朝偉並肩而坐,隨即化身小粉絲向對方告白和求合照。問到最喜愛的演員,他立即說出一大堆:黃秋生、梁朝偉、梁家輝、劉青雲等等,「我覺得都有看過他們在每一個階段的變化,這一個小地方,生出了一種這麼大的表演能量跟傑出的人才,是很特別的一件事情」。

吳慷仁近年更多次參演港產片,一切源於他對這片土地情有獨鍾。
吳慷仁近年更多次參演港產片,一切源於他對這片土地情有獨鍾。

「印象中的大明星就是香港演員的樣子」

《但》片講述新移民來港的經歷,慷仁詮釋為異鄉人渴望來港圓夢的故事,「他們也不是說要與香港人一樣,90 年代很多人都來香港想發達,只要你有心有力,你可以找到讓自己成功的機會」。他也在這群追夢者之列,形容香港始終如一,是「畀你發夢嘅地方」,「我看香港電影太多了,香港演員對我、亞洲其他演員的影響太大了,可能你想當演員的夢,香港也有牽你一把,因為你印象中的大明星就是香港演員的樣子,來香港拍戲好像離他們近一點,用香港的廣東話,跟以前在電視上看到的工作人員一起工作」。

吳慷仁形容香港90年代起已是「畀你發夢的地方」,始終如一。
吳慷仁形容香港90年代起已是「畀你發夢的地方」,始終如一。

慷仁憑《但》片的演出奪得「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影帝,擊敗了梁朝偉,是圓夢了嗎?慷仁耍手擰頭,用廣東話回答:「有啲人睇我嘅觀感話『佢攞咗獎』,但我睇自己都差唔多」。慷仁來香港遊玩時,會坐港鐵、到訪不同小店,用最貼地方式體驗本地生活,戲路也是如此,「我好希望如果拍電影,係拍香港情、香港嘅生活,好想行佢哋(偶像)行過嘅路,就是嘗試他們曾經做過的事情」。

「也許每個時代都會有所變化,但我覺得香港人不怕輸」

光影之下還可發夢,在電影外呢?慷仁坦言並非長居香港,對香港大環境變化認知較片面,但他觀察到港人有種打不死精神,「香港人生命力好強,唔使擔心,無事嘅。也許每個時代都會有所變化嘛,但我覺得香港人不怕輸,很清楚自己要甚麼生活」。這種觀察源自他與香港電影工作者合作的體會,「我很喜歡跟香港人工作,台灣人做事會比較迂迴一點,但香港人很直接,也不會隨便放棄,會想辦法達到他的要求,這樣子是好的」。

吳慷仁(右)指港人做事和說話直接,會設法達到目標,故希望可繼續與香港電影團隊合作。
吳慷仁(右)指港人做事和說話直接,會設法達到目標,故希望可繼續與香港電影團隊合作。

「曾經輝煌的地方,是有機會再度不一樣」

「有時越困難的時候,越看到彼此之間的影響,香港我就看到了,我覺得很有重量」。對於香港電影業屢被指失去競爭力,慷仁認為多部新晉導演作品《白日之下》、《年少日記》、《但願人長久》均由資深電影人做監製,正是一種傳承,「很多監製照顧著、在旁邊看著這些新導演拍出自己想要的作品,其實我看到是很感動,我覺得一個曾經輝煌的地方,是有機會再度不一樣,需要一起努力的」。

與其勉勵港人,這位異鄉人選擇與港人共同努力。慷仁憶述,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頒獎典禮上看見導演杜棋峯出席,他沒有致辭、沒有舖張,就這樣看著所有殊榮頒發,然後默默離開,「有時候出席已經很感動,我覺得像是用行動去支持一件他們所在意的事情,不用說太多」。這也是慷仁支持香港的方式,「我常來就好了,來演戲給大家看,常來不就是最好的支持嗎?」

吳慷仁(左)指,將來希望多拍攝有關香港情和小市民生活的電影。
吳慷仁(左)指,將來希望多拍攝有關香港情和小市民生活的電影。
祝紫嫣於6歲由湖南來港,《但願人長久》的故事取材自其移民經歷。
祝紫嫣於6歲由湖南來港,《但願人長久》的故事取材自其移民經歷。

《但》由 6 位新演員演繹兩姊妹在三個成長階段的變化,自編自導自演的祝紫嫣也是新演員之一。祝 6 歲由湖南來港,正是戲中子缺來港的年紀,她後來將移民經歷編成 2017 年出版的個人短篇小說《夏日的告別》。她中學時期開始讀小說,尤其記得白先勇的《台北人》、《紐約客》,「呢一種移民或者離鄉別井嘅感覺,我係特別感同身受」。她下筆寫小說,向自己提出靈魂拷問,「邊類型嘅 topic 我係最感興趣呢?就發現小人物同異鄉人,我係特別感受得深」。

「你喺任何地方都有機會成為小眾」

時而勢易,祝紫嫣兒時面對的身份認同掙扎,港人在移民潮下重演。祝指,起初《但》故事集中討論父女之情和湖南人來港的身份認同命題,但看到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觀影後於社交網站撰文指,電影令他回想起自己移民到美國初期,適應當地社會時的荊棘滿途,「我就發覺其實無論邊度去邊度,呢種異鄉人嘅身份,講到尾其實就係小眾,而你喺任何地方都有機會成為小眾,都可以 relate(連結)到」。

在移民潮下,祝認為港人更難面對身份認同,「就算你有 native(本地)英文都好,你嘅黑眼睛、黃皮膚係無辦法成為『變色龍』」。當異鄉人身份變得普遍,《但》希望給予港人的,是一種同在的溫柔,「好似戲中 2007 年(中學階段),4 個同學仔有 2 個都係異鄉人身份,其實係在於你願唔願意揭露自己真實嘅一面,而呢樣嘢唔 shameful(羞恥)」。

祝紫嫣(右)認為,《但》中描寫的異鄉人情感,港人在不同階段都曾有所經歷。
祝紫嫣(右)認為,《但》中描寫的異鄉人情感,港人在不同階段都曾有所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