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歷史,回應當代,連結彼此——《5月35日》到台灣後有什麼火花?

有一段1989年發生在中國的歷史,在中國不能說,有一齣創作於2019年香港的舞台劇,如今已無法在香港演,《5月35日》便是這個不能說的歷史,與不能演的戲劇的合體。

《5月35日》藉由戲劇,呈現「天安門母親」的視角,故事主軸既不是屠城,也非六四歷史,而是側重她們受到嚴密監控,至今仍無法公開拜祭親人,更無力討回公道的悲傷。

「這個故事講述一對年邁夫婦有血有肉的傷痛,大半生承受揮之不去的鬱結,記憶被禁制、壓抑、消滅、隱藏,」六四舞台主席列明慧簡要解釋這部舞台劇的敘事方向:「直到今天,事件已經被新生代淡忘,可是,苟活半生的老一輩,他們臨終的願望,就是要到廣場來一場光明正大的紀念。」

天安門母親們的願望,至今仍無法實現,於是,香港人年年到維園,以燭光聲援她們。列明慧便是其中一人。

香港前「六四舞台」主席列明慧。攝:陳焯煇/端傳媒
香港前「六四舞台」主席列明慧。攝:陳焯煇/端傳媒

講的是歷史,但反映的是香港

「那些斥責反修例運動參與者為暴徒的人,到底有沒有去確認正發生的事實?有沒有認清過去的歷史?」

曾經走過1989那一年的香港人,幾乎無人不識六四,就算年紀小什麼都不懂,還是會有什麼留在他們身上,像是當年才12歲的列明慧,對於父母緊盯著電視,整夜不關,印象深刻,只覺出了大事;隔日上學,老師們全都穿上黑衣,而校長在台上宣布:中國發生一件令人傷心的事,邊講邊哭,直勸同學們要好好讀書,「要做一個中國人。」

直到中學,她才對這晚發生的事,有了真正的認識,上了大學,才懂得「紀念」。大一,她與同學一起參加維園燭光晚會,甚至留下來協助收拾,最後乾脆加入支聯會義工的行列。2003、2004年大學畢業,她扛起六四燭光晚會司儀的工作,一做就是10年。雖然對於六四事件紀念活動,很是投入,但仍感到燭光晚會有所限制,她們應該可以再多做些什麼?這時她想起中學時參與過舞台劇製作,便在2009年,也就是六四事件20週年時,成立「六四舞台」,嘗試透過戲劇推介八九民運與六四事件。

2019年,即六四事件30週年,他們製作了《5月35日》這部舞台劇。原只在5月底、6月初首演,但五場演出門票,都在公開售票一小時內售罄,於是在7月加開六場。

這是個香港局勢轉變的關鍵年,該年春天,香港人發動反修例運動,7月,行動愈趨劇烈。

「當時,香港發生了七二一事件,就是元朗地鐵內白衣人攻擊示威者的事。」列明慧感嘆:「過去,你知道國內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但無法想像,它也會在香港發生。」

她在那一刻明白:這就是中國內部維權人士的困境,也終於理解那裡的環境有多差。

「2019年這一年的經歷,讓支持反修例運動的香港人,對六四事件有更深的體會。」列明慧意識到讓這部作品繼續演下去的必要性,因為劇本中很多對白,雖建立在六四語境上,也是回應當下的社會,例如,昔日中共當權者將廣場上的學生和群眾稱為「暴徒」,宣稱他們破壞社會秩序,今時參與反修例運動的市民,也被香港政府與警察認定是「暴徒」。



-----------

閱讀餘下全文,需要您的小額支持,讓優質內容可以自食其力。

暢讀全站所有好內容?每月只需一餐飯的錢,好新聞,並不貴。

支持我們,請成為付費會員。馬上 點擊 ,與端傳媒站得更近。

原文鏈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30608-taiwan-may-35th/

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misc/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