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衰竭死亡率比癌症更高!醫生詳解心臟衰竭症狀、檢查及治療方法
心臟衰竭是常見致命疾病心臟病之一,心臟衰竭死亡率高達35%[1]!一般而言,若沒有合適的心臟移植,心臟衰竭的病人大多只能生存六至八個月,心臟衰竭的死亡率較許多癌症還要高,三年裡的死亡率是30-35%,病情嚴重者死亡風險更高達40-50%[4]。
究竟心臟衰竭是甚麼?有什麼先兆?雙腳水腫、氣喘、心跳加速是心臟衰竭唯一的症狀?末期心臟衰竭會致命嗎?冠心病、心律不整、高血壓、糖尿病可導致心臟衰竭?通仔波有用嗎?本文詳解心臟衰竭的先兆、症狀、成因、日常照顧、治療方法及預防方法。
▼ 心臟衰竭 | 快速連結 ▼
1. 甚麼是心臟衰竭?
2. 心臟衰竭的種類
3. 心臟衰竭四個階段
4. 心臟衰竭的成因
5. 心臟衰竭的症狀
6. 心臟衰竭的併發症
7. 心臟衰竭的診斷方法
8. 心臟衰竭的治療方法
9. 心臟衰竭的日常照護
10. 心臟衰竭的預防方法
心臟衰竭又稱為「鬱血性心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通常是一種慢性疾病,心肌受損以致心臟功能衰弱。心臟衰竭不等同於心肌梗塞或心跳停止,並不會導致心臟停止跳動。在正常情況下,心臟就如一個泵一樣,不斷地搏動泵血,透過動脈血管將血液輸出到身體各部分,保持器官正常運作,延續我們的生命。
但如果患上心臟衰竭,心臟無法正常泵血,難以輸送足夠血液和氧份供應身體各器官,身體功能會大受影響,嚴重更會死亡。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報告顯示,全球約有2千萬人罹患心臟衰竭,每年新症超過150萬宗[2]。而根據醫院管理局的統計數據,香港每年有近2萬人因心臟衰竭而入院及死亡,是內科病房入院主因之一[3],可見其普遍程度。
返回目錄
根據心室不同及功能上的差異,心臟衰竭可以分為以下2種:
收縮性心衰竭(Systolic Heart Failure)
亦稱為「左心衰竭」,主要發生在左心室。由於心肌變得虛弱,無法正常收縮,導致泵血功能出現問題,無法將足夠的血液泵送到身體各部位。這會導致血液積在肺部,並引起肺部的相關症狀與疾病,如呼吸急促或肺水腫。
舒張性心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
亦稱為「右心衰竭」,主要發生在右心室。由於心肌變得僵硬,兩次心跳間期無法正常放鬆,以至血液難以流回心臟,導致血液向下回流並積在附近組織和器官中,影響肝臟等器官,引起四肢水腫、肝脾腫大、腹水等。
返回目錄
醫生一般會根據病人徵狀,判斷其心臟衰竭程度。美國紐約心臟協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的分級方法為目前常用的心臟衰竭分類,級別愈高,心臟衰竭程度越嚴重。第一級:患者身體活動未受影響,日常活動並不會造成疲倦、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等問題。
第二級:患者身體活動受輕微影響,可以進行日常活動如走路、行樓梯,若進行劇烈運動則會感到乏力疲倦、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
第三級:患者身體活動明顯受影響,進行輕微活動如刷牙,都會感到乏力疲倦、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
第四級:患者不能自在地進行任何活動,即使休息時也會出現呼吸困難、心悸或心絞痛等症狀,進行日常活動時情況會更嚴重。
返回目錄
心臟衰竭的成因很多,大部分心臟衰竭患者都患有其他心臟疾病,以下為常見的成因:
冠心病
冠狀動脈出現硬化、收窄或閉塞等情況,以致心臟肌肉缺氧無法正常運作,變相增加了餘下心臟肌肉的負荷,便有機會導致心臟衰竭。
高血壓
血壓過高,令左心室需更用力泵出血液,長久下來會加重心臟負荷,同時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
心瓣膜病
當心瓣膜出現問題,無法完全打開或關閉,需要依靠心臟肌肉加劇收縮泵出血液,同樣會增加心臟負荷,導致心臟衰竭。
心肌疾病或發炎
藥物、酒精或病毒感染都有機會導致心臟肌肉受損,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
其他心臟疾病
心肌梗塞、心肌缺血缺氧、先天性心臟病或其他心臟疾病,都會削弱心臟功能,增加羅患心臟衰竭的風險。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長期處於高血糖水平,有機會患上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病,間接引發心臟衰竭。
嚴重肺病
當肺部不能正常運作時,就需要依賴心臟去用力泵血提供足夠氧氣及營養給身體,變相增加心臟負荷。
不良生活習慣
肥胖、酗酒或濫用藥物,都會增加心臟負荷。
返回目錄
周榮興醫生指出:「心臟衰竭患者因不能有效將血液泵至身體所需的各部份,患者會出現疲勞、手腳冰冷、呼吸困難、氣促、心臟肥大、下肢水腫等徵狀,嚴重的患者更會出現休克、肋膜積水、腹水、腎功能、肝功能受損等。而末期心臟衰竭病人一般無法進行任何體力勞動,靜止期間也會喘氣,他們的生活質素普遍很差,不少患者會喪失工作能力,更甚連日常生活亦需要其他人幫忙。」[4]
以下為心臟衰竭常見的症狀,若徵狀愈來愈嚴重,或出現多於一個徵狀時,建議盡快求醫,及早治療。若患上心臟衰竭,患者亦應該密切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過度疲倦、乏力
由於心臟無法提供足夠血液以滿足身體所需,身體便會將血液從其他器官如四肢,運送至心臟和大腦。因此患者即使進行日常活動如走路,都會感到疲累。
呼吸困難
肺靜脈因缺乏足夠血液而開始堵塞,導致肺內液體量增加。患者在運動時,甚至站著不動或睡眠時都會感覺呼吸困難。
長期咳嗽
大量液體積聚在肺部內,刺激肺黏膜,引致患者不停乾嗽,或咳出帶泡沫及血絲的痰。
心跳加速
由於心臟每次搏動只能泵出少量血液,無法滿足身體所需,因此需要增加心跳次數,以彌補血液不足問題。
腦部缺氧
由於心臟輸血量少,令到腦缺血缺氧,而出現記憶力受損、頭暈、失眠等現象。
噁心或食慾不振
由於消化系統供血不足,導致腹脹、噁心或食慾不振等問題。
下肢水腫
血液積聚在靜脈,導致腎臟未能有效處理大量鈉和水分,患者肢部及雙腳腫脹。
返回目錄
心臟負責全身的血液循環,一旦患上心臟衰竭,全身各個器官會受到影響,嚴重更會引發併發症。
腦部功能衰退
若腦部長期血液循環量不足,會影響神經元的功能,並出現記憶力減退、頭暈、眼前發黑、認知協調能力變差等表徵,嚴重更會引致中風。
肺功能衰退
心臟衰竭患者的肺部會出現「限制性換氣障礙」,肺功能因無達到需要膨脹的容積而逐漸下降。
肝功能衰退
由於肝臟血液無法回流,心臟衰竭患者會出現「鬱血性肝功能異常」的問題,長期下來可能會引發肝臟充血,繼而導致肝硬化。
腎功能衰退
由於腎臟血液循環不足,腎臟無法有效排除體內代謝廢物及水份,身體堆積過多毒素,血液的肌酸酐和尿素氮的濃度也會上升。
厭食症
腸胃道血液量減少,消化及吸收亦會隨之下降,令患者出現厭食的徵象。
水分滯留
心臟衰竭患者體內通常會堆積過多水份,有機會會造成全身性的「水份滯留」,包括腳腫、腹水、肋膜積水、肺積水、心包膜積水等。
怕熱
心臟衰竭患者由於心臟輸出血量低,皮膚表面血管會收縮,身體無法散熱,令到患者會覺得全身發熱,需要電風扇、含冰塊解渴解熱。
返回目錄
一般而言,醫生會先詢問患者病歷,再根據患者徵狀進一步安排檢查,診斷是否有心衰竭。以下為常見的診斷方法
抽血檢查
透過血尿化驗,檢查血球數量、肝及腎功能和其他心臟衰竭指標
胸部X光
心臟衰竭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或呼吸急促等症狀,透過檢查肺部狀態,排除患者肺部發生病變的可能。
心臟超音波
初步檢查患者的腔室容積、心室的收縮及舒張功能、心臟厚度及瓣膜功能。
心電圖
檢查患者心律及電傳導,主要評估患者左心室收縮功能。
心臟電腦斷層掃描
用於判斷病患是否出現冠狀動脈阻塞狀況。
心臟核磁共振
心臟核磁共振是一項非侵入性的檢查,透過磁振造影括評估心肌缺氧及是否存活,可現性高,被視為是黃金標準。不過價格較昂貴,而且病人身上如果有金屬植入物就不能接受檢查。
心導管
配合其他影像檢查可得更準確的診斷是吾患有制性心包膜炎,或局限性心肌病變。必要時需進行心肌切片,來確定診斷心肌炎或其他浸潤性疾病(如類澱粉症)。
返回目錄
心臟檢查計劃推介
體檢特點 |
|
|
|
體檢價錢 | HK$3,500 | HK$2,540 | HK$3,880 |
藥物治療
針對心臟衰竭的不同徵狀,醫生會處方不同的藥物,以紓緩不適徵狀和延長患者壽命。以下為治療心臟衰竭主要的藥物︰
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簡稱 ACEI)
血管收縮素受體抑制劑(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簡稱 ARB)
乙型阻斷劑(β-Blocker)
利尿劑(Diuretic)
醛固酮拮抗劑(Aldosterone Antagonist)
地高辛(Digoxin)
抗凝血劑(Anticoagulants)
抗血小板藥(Antiplatelets)
心肌收縮力增強劑(Inotrope)
手術治療
心臟移植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俗稱「搭橋」)
心瓣置換手術
植入式心臟除顫器
心臟起搏器
返回目錄
治療心臟衰竭除了適當的藥物或手術治療,更要改善生活習慣,才有效減輕徵狀及減慢病情惡化。
戒酒、戒煙及避免二手煙
控制水分及鈉鹽的攝取
減少攝取咖啡因
健康飲食,多吃低脂食物及蔬果,少鹽少糖少油
控制體重及血壓
確保足夠休息
盡量保持愉快心情,學懂減壓
在體能允許情況下適量運動
注意氣溫溫差,避免過冷或過熱的環境
注意身體狀況變化,如病情惡化要迅速返診就醫
返回目錄
健康的生活習慣可減低心血管系統出問題的機會,同時降低患上心臟衰竭的風險。
維持理想體重,避免肥胖
控制體重、血壓、血糖、血脂
注意飲食健康均衡
減少鹽、糖、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取量的攝取
經常進行帶氧運動,如步行、踩單車及游泳等
戒煙戒酒
返回目錄
[1] 診斷及治療心臟衰竭之新領域
[2] Global Public Health Burden of Heart Failure
[3] 心臟病友互助組織「關心您的心」
[4] 心臟衰竭患者 治療新希望 - 香港港安醫院【專題】從心出發 - 心臟衰竭症狀、資訊及食療
延伸閱讀:
心臟檢查 | 7大身體檢查計劃比較!認識心臟檢查種類項目:心臟超音波/超聲波、運動心電圖、靜臥心電圖、心臟電腦掃描、冠狀動脈造影
身體檢查推介2021 | 香港7間成人/長者體檢中心全面驗身計劃及收費比較
女性婦科身體檢查推介 | 預防乳癌及子宮頸癌!8間體檢中心比較檢查項目 (附優惠連結)
不同男士身體檢查項目有什麼分別?8個男士身體檢查計劃推介! (附優惠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