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性「拗直治療」增加同性戀者自殺風險 麥棨諾醫生:所有東西都是最好的安排

DENVER, CO - MAY 31: Rep. Brianna Titone wears pride earrings during a signing for two LGBTQ bills on Friday, May 31, 2019. One bans the use of conversion therapy on minors in Colorado. The other simplifies the process of obtaining new documents when transgender persons transition. (Photo by AAron Ontiveroz/MediaNews Group/The Denver Post via Getty Images)
(Photo by AAron Ontiveroz/MediaNews Group/The Denver Post via Getty Images)

【作者:亞洲跨性別健康專業協會主席 麥棨諾醫生】

「拗直治療」出現的大前題是認為同性戀非自然,而是一種疾病,故需要被「醫治」。但早於 1990 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已經將同性戀從疾病清單中剔除,香港立法會亦於同年7月,通過同性戀非刑事化。

至今仍然認定同性戀為「罪」源的,不少是來至宗教組織等團體。在此申明,筆者從來無意批評任何宗派教義,但這些組織借詮釋其教義為名反對「同性戀」,實在令人感到失望。這些教派利用權威施予壓力及情緒勒索,迫令同性戀者接受各種違反自然的所謂治療,不但沒有幫助同性戀者解決自身的困惑,反而令當事人產生情緒困擾,甚至導致當事人患上抑鬱、焦慮及有自殺傾向,有違教派倡議「大愛、包容和救贖」的本意,更摧毁了當事人的一生。

同性戀「拗直治療」有違世衛指引

大家不要被「治療」兩個字所混淆,醫學界早已不承認所謂的「拗直治療」。任何執業醫生都不能倡導、提供及進行此等「治療」,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PA)反對任何「基於同性戀本身是精神障礙的假設,並假設當事人應改變其同性戀傾向」的療法,並指企圖將性傾向改變的專業人士,視為除了違反醫學道德以外,更是違反專業操守。

所謂懲罰性的「拗直治療」,簡單來說,就是將一些負面感受與同性戀心態連結起來。譬如處理酗酒問題時,有某些藥物會令酗酒的人在攝入酒精後產生極大不適,在條件反射下,從而令受治者恐懼酒精,此類治療稱為 「negative reinforcement」。可想而知,當在處理同性戀問題上採用「negative reinforcement」,只會令當事人受到極大的生理及心理折磨,以筆者所知,坊間有所謂提供「拗直治療」的機構或專業人士,主要是透過引發痛楚來作「治療」,例如脅迫當事人觀看同性戀成人影片,同時向其性器官施以電激,令其無法達到任何性興奮或生理反應,而達到「拗直」目的。

當然,不少踏入青春期的少年都會對自己的性傾向感到困惑,誤信宗教組織可以幫助自己而主動尋求其「協助」,但是所有人都不能因家人或同性戀者的要求而對求助者施以行任何形式的「拗直治療」。

所有東西都是最好的安排 不要讓世界試圖改變你的輪廓

同性戀者需要了解到的是,同性性傾向不是一種罪,更不是一種病,病的是社會所謂的「道德觀」。同性戀者尋求精神科專科醫生協助的唯一原因,絕非任何「拗直」的方法,而只會是在社會道德觀念壓迫下所引起的情緒問題,又或是因自身性傾向而引起的困惑。

文首提及了「拗直治療」只會增加抑鬱情緒、焦慮症狀、自殘及自殺的風險,但筆者相信仍然有不少恐同組織支持這些「酷刑」,亦有不少同性戀者在半推半就下會主動接受所謂「治療」,有些是基於宗教信條;有些是因為教會人士及家人不斷灌輸的罪疚感;有部份是因為對於同性戀傾向的困惑,而令自己的身心留下無限創傷。

筆者在此再度肯定一句,任何的性傾向都屬於自然及正常的,大家不需要因為自身的性傾向而有罪疚感,社會大眾亦不應將自己所謂正確的價值觀強加於人。任何人對於自身性傾向感到疑惑,或因為自身的性傾向而受到任何創傷,都歡迎尋求精神科醫生的協助,重新建立對於自我身份的認同及價值,擁抱現在的你就是 「The best version of 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