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幼兒個案創 3 年新高 專家教你如何識別病徵 成人亦有機會感染

感染腸病毒的病徵包括發燒、喉嚨痛、嘔吐、腹瀉、紅疹及肚痛等,但並非同時出現所有徵狀。
感染腸病毒的病徵包括發燒、喉嚨痛、嘔吐、腹瀉、紅疹及肚痛等,但並非同時出現所有徵狀。

手足口病由腸病毒引起,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腸病毒透視》,截至 2023 年 7 月 27 日,今年已錄得 76 宗在院舍爆發的手足口病個案,遠超過去 3 年的總和。兒科專科醫生指,臨床上近期確有較多手足口病的個案,預料暑假過後正式開學,個案有機會繼續上升,提醒家長若子女出現發燒、喉嚨病及紅疹等病徵,便要盡快求醫。

截至 2023 年 7 月 27 日,今年已錄得 76 宗在院舍爆發的手足口病個案,遠超過去 3 年的總和。
截至 2023 年 7 月 27 日,今年已錄得 76 宗在院舍爆發的手足口病個案,遠超過去 3 年的總和。
本港最近有近 16 %的幼稚園或幼兒中心,均有呈報出現手足口病個案。
本港最近有近 16 %的幼稚園或幼兒中心,均有呈報出現手足口病個案。

兒科專科醫生張傑接受《Yahoo 新聞》專訪時表示,腸病毒是一種RNA病毒科的病毒,可引致腸道及呼吸道感染,並主要透過分泌物,包括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飛沬及糞便傳播,人多聚集的地方便會有較高傳播風險,如學校、院舍、長者中心及醫院等。

感染腸病毒的病徵包括發燒、喉嚨痛、嘔吐、腹瀉、紅疹及肚痛等,但並非同時出現所有徵狀。不少人會將腸病毒與感冒混淆,但張指出,腸病毒患者一般沒有上呼吸道感染徵狀如傷風及咳嗽等。若病人同時在口腔附近或手腳部位出現紅疹,醫護人員便會留意是否受到腸病毒感染,醫生亦會檢查病人口腔,若口腔有紅點或潰瘍情況,病人感染腸病毒的機會便更高。

患者除口腔有紅點或潰瘍,手腳亦出現紅疹,便會被確診為手足口病。
患者除口腔有紅點或潰瘍,手腳亦出現紅疹,便會被確診為手足口病。

成人亦有機會感染手足口病

腸病毒常見於幼童,小朋友,對病毒抵抗力較低,較易受感染及發病。張提醒,小朋友亦會成為病毒「培養機」,將病毒大量繁殖,再傳播予身邊照顧他們的成人,故成人亦有機會受到感染。

最常見的腸病毒就是手足口病,患者除口腔有紅點或潰瘍,手腳亦出現紅疹,便會被確診為手足口病。治療方法與一般感染腸病毒相若,因醫學上目前沒有特效藥能治療腸病毒,主要是緩解患者徵狀、預防併發症及減輕病情,如處方撲熱息痛或布洛芬等藥物控制發燒及減輕口腔疼痛。張亦提醒家長,需預防患者有脫水情況,並盡量以「少食多餐」的方式為患者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同時亦應留意家居衛生環境,避免將病毒傳予他人,患者亦切勿參與群體活動如回校上課。

患者除有發燒及喉嚨痛外,咽喉部位和扁桃腺附近亦會有紅疹,有時亦會出現類似潰瘍的白點,且頸部淋巴結節亦有機會脹大。
患者除有發燒及喉嚨痛外,咽喉部位和扁桃腺附近亦會有紅疹,有時亦會出現類似潰瘍的白點,且頸部淋巴結節亦有機會脹大。

酒精無法有效殺死腸病毒

腸病毒其實有很多症型,若社區出現大量手足口病患者,「腸病毒71型」的個案亦會相對增加,此病毒較易引起中央神經併發症如抽搐、神智不清及腦炎的情況。不過,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腸病毒透視》,本港近年甚少相關感染個案。

而若患者手腳沒有出現紅疹,則大多屬「皰疹性咽頰炎」(herpangina )。患者除有發燒及喉嚨痛外,咽喉部位和扁桃腺附近亦會有紅疹,有時亦會出現類似潰瘍的白點,且頸部淋巴結節亦有機會脹大。

要預防感染腸病毒,最重要是保持個人衞生。疫情令市民習慣使用酒精搓手液,惟衞生防護中心提醒,酒精未能有效殺死腸病毒,要預防受感染,應使用梘液和清水正確清潔雙手。

手足口病的預防方法

1.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和後;進食及處理食物前;接觸水疱後;及如廁後留意酒精無法殺死引致手足口病的病毒,故酒精搓手液不能代替以梘液洗手,每次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搓手最少20秒,沖洗後用乾淨毛巾或抹手紙抹乾雙手

2.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蓋口鼻,用過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並徹底清潔雙手

3.使用公筷及公匙用膳,避免與他人共享同一食物或飲料

4.避免與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

5.保持良好環境衞生,使用1:99稀釋家用漂白水清潔家居及個人用品,保持室內通風

6.避免與患者有親密接觸,如接吻及擁抱;亦要避免接觸患者的分泌物如唾液、鼻涕、糞便等

7.患者應避免處理食物及照顧兒童、長者和缺乏免疫力的人士

8.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及充足睡眠等,有助提升免疫力,減少感染風險

9.當學校或院舍爆發手足口病時,避免集體活動

兒科專科醫生張傑提醒,若小朋友患有手足口病,家長在照顧時應避免接觸小朋友的分泌物,以免受病毒感染。
兒科專科醫生張傑提醒,若小朋友患有手足口病,家長在照顧時應避免接觸小朋友的分泌物,以免受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