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購潮來去匆匆 藥房供應穩定

普遍業界指內地通關後,對刺激生意未如預期。
普遍業界指內地通關後,對刺激生意未如預期。

【本報訊】猶記得年初每次經過藥房均出現人龍查詢及搶購含撲熱息痛的成藥,不論是盒裝還是單排錫紙包裝,就算被炒至「天價」亦被搶購一空。惟全面通關後,市面卻未見太多遊客訪港,有業界亦稱,生意未如預期般恢復,更遑論再有內地人來搶購藥物。

港九藥房總商會副理事長張德榮指,搶購藥潮去年底開始,情況維持了兩至3個月,他形容主要當時內地疫情亦嚴峻,藥物生產線供不應求,才致令在港搶購含撲熱息痛成分的成藥。惟全面通關後,再加上兩地疫情進一步緩和,相關成藥供應回復穩定,而近期藥物售價更回復至疫情封關前水平。

內地客量不似預期

普遍業界反映,原對通關充滿期望,以為內地旅客訪港有助刺激生意,惟近兩星期的情況未如預期,不少旅客僅購買低價日用品為主。由於內地對居民外遊簽證仍有規限,他期望及後進一步放寬簽證安排後,業界生意可逐步回復疫情前水平。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就稱,本港與內地恢復通關前,市面的確曾出現搶購潮,但據他觀察,全面通關後,供應已恢復正常,反而日用品開始有回購到內地的情況。而曾一度被炒至天價,含撲熱息痛成分的成藥,價錢亦回落至正常水平。崔建議在家中只需準備約5至7日分量藥物,就可足夠應付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