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通行|實測app現「塞車」方保僑查紀錄要等數分鐘:好多車主今日才登記

隧道旁有指示牌告之司機「易通行」今日起實施
隧道旁有指示牌告之司機「易通行」今日起實施

「易通行」今日(5月7日)實施,《Yahoo新聞》記者與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實測首日實施情況,發現中午時份隧道大致暢順,應用程式卻「塞車」,每次須等候約4分鐘才成功查閱繳費紀錄。方估計與很多車主今天才登記有關。

方保僑駕駛車輛通過尖山隧道的「易通行」感應器
方保僑駕駛車輛通過尖山隧道的「易通行」感應器

文字記者:鍾健華

攝影記者:鍾健華、H. H

「易通行」原訂本年2月26日實施,惟運輸署以大量車主未申請及未收到車輛貼為由,延至今日實行。記者與方保僑一同實測使用「易通行」的完整流程,由大圍駛過尖山隧道往長沙灣方向,再折返測試;沿路尚算暢順,隧道口亦有職員以肢體動作指示司機毋須減慢車速。車流穿過包裹黑布的原收費站繼續前進時,仍有貨車、的士司機對新收費模式感疑惑而收慢油門。

在收費站前收慢油門的車輛群
在收費站前收慢油門的車輛群
隧道職員冒雨以肢體動作向司機示意前進
隧道職員冒雨以肢體動作向司機示意前進

隧道未塞 程式先塞

車輛駛過感應位置後,未有即時彈出收費通知,需等候數分鐘才彈出。方保僑指「易通行」實施首日最大問題,是每次使用應用程式查繳費紀錄,均需要等候約4分鐘才成功查閱,「反映很多車主都是在今天讀完新聞才即時申請及登入,導致應用程式塞車。」應用程式在傍晚已沒有塞車情況。

「易通行」應用程式在實施首日塞車的等候畫面
「易通行」應用程式在實施首日塞車的等候畫面
「易通行」的收費通知
「易通行」的收費通知

根據運輸署資料,截至2023年5月3日止,署方已派發約68萬張車輛貼,佔約香港已領牌車輛數目的八成半,當中約七成車輛已開設「易通行」帳戶;以全港約80萬輛汽車計算,當中仍有四成人未有開設「易通行」帳戶兼未申請車輛貼。

方保僑認為有多種因素引致上述情況發生,未必只歸因於政府推廣不足,亦可能與移民潮有關,「可能車主長期不在港,可能是車主身處中國大陸,短期內未能回港,也有可能是移民海外但沒有帶車走,有多種可能性」。方估計未來將有更多車輛登記,因回流車主換車輛牌照及駕駛執照時,運輸署均會詢問車主會否開設「易通行」帳戶及申請車輛貼。他預料署方未來亦有可能強制執行所有車主必須申請「易通行」。

車窗右上方的左面是配合「易通行」使用的車輛貼,右面是「快易通」的車輛貼
車窗右上方的左面是配合「易通行」使用的車輛貼,右面是「快易通」的車輛貼

方保僑對於「易通行」實施的最大感受是,對香港發展為智慧城市而言,適合時宜的科技進步是必要條件,「其實內地、英國早在十多、二十年前就已經實行類似的收費模式,沒理由我們停在原地不進步。」

方又指以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來收集行車數據,有助署方未來規劃行車隧道及通道,減低塞車的可能性,「不用單靠鏡頭收集車流量的數據,而是善用更新的方法與科技,更便利及準確地作紀錄。」

車輛通過以黑布包裹的收費站
車輛通過以黑布包裹的收費站

方:暫無需擔憂私隱問題

至於易通行所涉的私隱問題,方保僑指市民暫無需擔憂,「大家最關心的應是自己的個人行程無必要主動上報政府,但本來公路上就設有拍攝超速車輛的鏡頭,隧道入口又有拍攝及錄影的工具,車輛行程本身就被記錄下來。」

方保僑補充,一般政府部門會在收集市民的個人資料後,根據「私隱影響評估」(Privacy Impact Assessment)為敏感資料作屏蔽及遮蓋,「譬如隧道口拍下車身照片,是不會看到車廂內的情況及司機臉孔,只會記錄車牌號碼,用作『易通行』無法識別時的後備收費方案。」

一名市民遙望在雨中駛過隧道的車輛
一名市民遙望在雨中駛過隧道的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