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華指本土意識 可變建設性力量

早前喇沙書院舊生會周年晚會,曾俊華(後右三)亦有出席。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日在網誌提到,應把「本土」意識,變成正面的建設性力量,推動香港變得更好,而非封閉及消極,甚至具破壞的保護主義。 特首梁振英對「本土」議題敵我分明,他在今年初發表《施政報告》時,罕有點名批評港大學生會官方刊物《學苑》,質疑《學苑》以《香港民族 命運自決》為封面,又編印名為《香港民族論》的書,主張香港「尋找一條自立自決的出路」是錯誤。他又點名學聯就政改提出「香港問題,香港解決」的口號有違憲制,呼籲社會要警惕佔中學生領袖的錯誤主張。梁振英在今年三月底在禮賓府的閉門宴會上,又曾批評香港本土發起人毛孟靜,是反水貨客動活動的「始作俑者」。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日則在網誌上,正面理解「本土意識」。他以《喇沙與我》為題,提到今年是他在母校喇沙書院教授劍擊的三十周年。他指自己每當置身舊生圈子時,無論叫口號或唱校歌,都感到他們對學校那股近乎狂熱的歸屬感,他認為這與近年的所謂「本土」意識有不少共通之處。 他解釋,兩者都對本身的身分、傳統和文化有着強烈感情和自豪感。在「喇沙仔」中,這種感情轉化為正面動力,為母校無私貢獻。 他相信這種感情和自豪感同樣在所有香港人中存在,同樣可團結成一股正面和具建設性的力量,推動香港變得更好,讓香港整體都能夠得益,絕不止於封閉及消極的,甚至是具破壞的保護主義。 曾俊華在網誌中憶述,他在八五年回母校教劍,劍隊工作除了讓他維持運動習慣,也是他在工作以外最重要的心靈寄託之一。他移民美國之前,家住在西洋菜北街,每天早上上學、下課回家都是走路;回流香港後住在界限街附近,仍是喇沙街坊,後來兒子回港也在喇沙小學插班,令他身兼舊生、家長及劍隊教練三職,與喇沙建立深厚感情。 他又提到,學界比賽競爭激烈,喇沙和男拔萃之間的競爭更是兩所學校傳統的一部分。從成人角度,或許會覺得年輕人「乜都爭餐死」是幼稚無聊,但他作為過來人卻深信這些競爭,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他任教練的劍擊隊,出產過不少香港青年軍,也有數位港隊成員,他們大都轉任劍擊教練。他們每個周末會一起集訓,學界比賽進行期間,出席的教練人數有時比參賽劍手還要多。 而喇沙之內,同類的「傻佬」遍布田徑隊、泳隊、足球隊等校隊,這些舊生教練願意在畢業後不收分文貢獻母校,就是因為喇沙仔間的「brotherhood」(兄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