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每年約百人哮喘病亡 拆解坊間「類固醇」誤解 中大教授黃永堅:低劑量助控制病情︱敏感月
全球有約 3 億人患哮喘病,單在香港就有 25 萬人,當中兒童比例尤高,每 100 名小童就有 8 至 10 人有哮喘,逾 9 成屬過敏性哮喘;成年人則每 100 人中約有 3 至 4 人。惟吸入式類固醇多年以來令家長聞之卻步,擔心會影響兒童成長。中大醫學院羅騰祥基金兒科教授黃永堅接受《Yahoo新聞》專訪時強調,低劑量的吸入式類固醇已能控制病情,副作用大大減少,籲家長毋需再擔心。
《Yahoo健康》「敏感月」系列文章:
食物過敏竟與濕疹有關! 兒童雙重過敏佔近兩成 亂戒口影響營養吸收︱敏感月
本港四分一兒童曾患濕疹 益生菌成新治療方法 學者拆解四大治療謬誤︱敏感月
本港每年約百人哮喘病亡 拆解坊間「類固醇」誤解 中大教授黃永堅:低劑量助控制病情︱敏感月
蝦多達 11 種致敏原 中大免費邀患者免疫治療 注入 DNA 疫苗減輕過敏反應︱敏感月
鼻敏感環境因素影響大 「皮刺」找出根源 免疫治療或可斷尾︱敏感月
「過敏性休克」嚴重可致命 中大教授教你識別症狀、掌握急救與預防方法︱敏感月
研究哮喘多年的中大醫學院羅騰祥基金兒科教授黃永堅接受《Yahoo新聞》專訪時稱,過去數十年,患哮喘人口增長奇快,遺傳基因只是其中一個因素,更多是環境因素。他解釋,哮喘其實是一個氣管發炎的疾病,人類的免疫系統對外來環境有過激反應。過去 25 年本港多次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哮喘人口增長 2 至 3 倍;而更重要的發現,就是城市與鄉村兒童哮喘發病率有明顯差異。
不少家長都因擔心子女哮喘病發,禁止他們進行戶外劇烈運動、或擔心接觸外界會引致細菌感染,甚至連上體育課也不行,過往 3 年新冠疫情下尤甚。「其實我們滿肚都是細菌,遠遠多過你枱頭的細菌,但大部分的細菌都不會令人生病。」
類固醇誤解為肥仔藥
黃教授說,2020 年出生的小童,在過份清潔及不正常環境下長大,反令其免疫系統無法正常地調校,在脫掉口罩後,小童反更易因流感或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而入院,嚴重個案更多,「最近有所謂『疫債』(immunity debt)的說法, 預計由現在至今年冬天,兒科及老人科將有不少病毒感染的個案。」
縱暫未有預防方法,但已有有效治療的藥物,其中之一是吸入式類固醇。但仍有家長聞類固醇「色變」,誤解是「肥仔藥」或會影響兒童成長,但黃教授說,過往口服高劑量類固醇才有此問題,現時低劑量的吸入式類固醇,副作用已大大減少。過去 10 年亦有使用生物製劑去治療哮喘病,惟本港僅約 1% 至 3% 的患者需注射生物製劑,大部分患者以吸入式類固醇已能好好控制病情。
但他提醒,患者絕不應依賴「治標不治本」的氣管舒張劑,「哮喘發作時,發炎的因子會刺激圍着氣管的肌肉收縮,若使用舒張劑確實舒服一點,但並無治療作用。」
農村小朋友患哮喘風險較城市兒童低
黃教授說,在香港平均每年有約 80 至 100 人因哮喘病而亡;在英國每日都有 2 至 3 人因哮喘發作死亡。一般哮喘童在 3 至 4 歲發病情況較頻密,惟若控制得宜,長大到 11 至 12 歲已可停藥,可說是「斷尾」;但若長大後吸煙或因工作關係遇到更多致敏原,哮喘病有機會復發。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及化學病理學系研究人員曾聯同歐洲、內地學者進行大型研究,分析歐洲如德國、瑞士、及中國包括從化和香港逾二千名兒童的血液樣本,了解兒童哮喘病情發展與環境的關係。
「我們在從化的環境中收集灰塵樣本,再分析當地農村小朋友血液樣本,結果發現他們血液中發炎的因子很少,免疫系統『好安靜』;相反,在城市如香港及廣州的小朋友,血液中發炎因子就很高。」
黃教授說,歐美相關流行病學分析亦發現,鄉村兒童很早便接觸牛、羊等動物,並飲用牠們生產出來未經消毒的奶,兒童患哮喘機會反而減少,「人的免疫系統十分奇妙,由出生到 3 歲期間,都因應外來環境調校中,接觸牛羊或飲用其生產的奶,當中有很多微生物,卻能訓練我們的細胞跟其和平共存。」
他說,1989 年英國醫學期刊提出「衞生假說」(hygiene hypothesis),兒童若接觸更多微生物,反會令他們的免疫系統更健康成長,少一點敏感;更曾有研究發現,若小朋友自出娘胎生活的家中,已有飼養 2 隻或以上的狗,小朋友會較少有過敏情況,惟貓隻就無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