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四分一兒童曾患濕疹 益生菌成新治療方法 學者拆解四大治療謬誤︱敏感月

本港兒童人口中有25%至30%曾經患有濕疹。
本港兒童人口中有25%至30%曾經患有濕疹

潮濕又悶熱季節,正是濕疹高發期,病發時皮膚潰瘍、搔癢難耐,病人飽受煎熬,如何控制病情成為濕疹患者的最大學問。究竟類固醇是否一定會「上癮」?使用生物製劑是否一勞永逸?濕疹發作同腸胃健康又有何關係?有哪些清潔及護膚的謬誤,會加劇濕疹發作?等中大醫學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兒科教授梁廷勳接受《Yahoo 新聞》專訪,為你逐一拆解。

濕疹在香港十分常見,梁教授表示,根據中大早前一項大型的國際流行病學統計,本港兒童人口中有25%至30%曾經患有濕疹,當中6至7歲學童約四分之一曾患濕疹,而濕疹多隨年齡增長而改善以至消失。濕疹會影響患者外觀,皮膚不但紅、腫、乾,亦會痕癢發炎,甚至出水及流膿。無論是兒童或成年人,濕疹多長在臉頰、頸部及關節位置。

《Yahoo健康》「敏感月」系列文章:

食物過敏竟與濕疹有關! 兒童雙重過敏佔近兩成 亂戒口影響營養吸收︱敏感月

本港四分一兒童曾患濕疹 益生菌成新治療方法 學者拆解四大治療謬誤︱敏感月

本港每年約百人哮喘病亡 拆解坊間「類固醇」誤解 中大教授黃永堅:低劑量助控制病情︱敏感月

蝦多達 11 種致敏原 中大免費邀患者免疫治療 注入 DNA 疫苗減輕過敏反應︱敏感月

鼻敏感環境因素影響大 「皮刺」找出根源 免疫治療或可斷尾︱敏感月

「過敏性休克」嚴重可致命 中大教授教你識別症狀、掌握急救與預防方法︱敏感月

濕疹多長在臉頰、頸部及關節位置。
濕疹多長在臉頰、頸部及關節位置。

春秋二季高發 晚間尤為痕癢

濕疹等過敏病對天氣變化極為敏感,以春秋二季為高發期,秋天乾燥濕度低,皮膚易痕癢,尤其到了夜間更搔癢難耐;春天溫度令細菌、塵蟎易滋生,悶熱潮濕的天氣亦加劇流汗,刺激皮膚發炎,令濕疹發作。

眾所周知,濕疹與遺傳及環境因素有關。梁教授指出,在出生後早發的濕疹多是遺傳引起,例如父母或兄弟姊妹通常有至少一種過敏病,如濕疹、哮喘、鼻敏感和食物過敏。濕疹作為免疫系統失調疾病,患者血液中的淋巴白血球細胞無法正常運作,失去身體抵抗力以致出現免疫問題。此外,在第一對染色體上的聚絲蛋白(filaggrin)基因與皮膚表面屏障有關,若此基因出現突變,令皮膚屏障缺少或破損,患者皮膚便較難鎖緊水分,及導致外來物質例如食物致敏原、塵蟎或細菌等容易入侵,而導致濕疹惡化。

悶熱潮濕的天氣亦加劇流汗,刺激皮膚發炎,令濕疹發作。
悶熱潮濕的天氣亦加劇流汗,刺激皮膚發炎,令濕疹發作。

至於常見謬誤分述如下:

謬誤1:濕疹搽護膚膏無效?

環境污染、荷爾蒙轉變、壓力、睡眠不足及飲食失衡等後天因素,亦會影響濕疹病情;若成年後始有濕疹,多是環境因素造成。梁教授說,皮膚表面有油脂及蛋白等物質形成表面屏障,而清潔劑、酒精及梘液會洗走屏障,令皮膚變乾及痕癢。事實上,對於濕疹情況較輕微的病人,為皮膚適當補水已可大大改善病情。冬季天氣較乾,建議用油性的潤膚膏為皮膚鞏固屏障;在夏天則相對使用一般水份為主的潤膚膏便可。潤膚膏雖然不是藥物,但可有效為皮膚「打底」,穩定病情,減少濕疹復發。

不少家長過度緊張小朋友衞生情況,經常使用大量消毒或清潔用品,例如時常為小朋友消毒雙手,又不停用酒精噴霧清潔環境。這些措施都會削弱皮膚屏障,令濕疹更易發作。梁教授建議,每次使用這些消毒產品後,應適當為皮膚塗上潤膚膏補水。

潤膚膏雖然不是藥物,但可有效為皮膚「打底」,減少復發。
潤膚膏雖然不是藥物,但可有效為皮膚「打底」,減少復發。

謬誤2:類固醇好多副作用,用得多會「上癮」?

梁教授表示,目前仍未有任何藥物可根治濕疹,當中大部分人對類固醇有恐懼的心理,其實用藥得宜能有效控制濕疹病情。最常見的用藥謬誤是,不少家長忌諱類固醇,見子女的病情有7至8成轉好便停用,令病情一直反覆不穩。事實上,外用的類固醇相對於口服類固醇,副作用少很多,而且醫生會按濕疹病情劃分使用不同的類固醇劑量。

當外用類固醇無法改善濕疹病情,始會轉為口服。一般來說,口服類固醇服用一至兩天已見效,多數用藥兩至三天便可停藥。對經常濕疹復發的病人,當病情受控後,可轉用低劑量類固醇,例如每周外塗兩至三天,可減低復發風險,同時也不會削弱患者的免疫系統。

目前有一種不含類固醇的磷酸二酯酶四型抑制劑,特別針對主要有痕癢症狀而病情輕微至中等的濕疹,如病人皮膚問題不算嚴重,而主要有痕癢問題,則較適合使用此外用藥物,惟消炎效果相對欠佳,且價錢較昂貴,約數百至過千港元一支。

不少家長忌諱類固醇,見子女的病情有7至8成轉好便停用。
不少家長忌諱類固醇,見子女的病情有7至8成轉好便停用。

謬誤3:生物製劑可以一勞永逸?

梁教授說,近年新興的生物製劑,能有效針對誘發濕疹的發炎細胞因子,適合中度至嚴重濕疹病人使用。目前在醫管局治療的病人,若一至兩種口服免疫抑制劑無法改善病情,亦可自費轉用生物製劑,初期每兩周注射一針,之後轉為每個月一針。生物製劑的副作用較口服類固醇少,安全性高,不過費用昂貴,一針數千元,非人人能負擔。一般來說,在注射兩至四周後濕疹病情會有明顯改善,但基本上不算是根治,因為一停藥,數月後濕疹病情又會變差。

謬誤4:食極益生菌都無效?

梁教授表示,他的研究團隊過往已發現,濕疹患者的腸道菌群失衡,較一般人缺乏多樣性,有益的細菌減少;國外也有不少研究指出腸道菌群失衡與濕疹等過敏病有關。要改善腸道菌群平衡,補充益生菌是最直接方法,惟不少人發現益生菌似乎食極都無用。中大的兩項出生隊列研究分析濕疹幼童的腸道微生態,發現他們普遍缺乏了兩種雙歧桿菌。

益生菌可成新治療方法

研究團隊為此針對性設計了全新的益生菌配方,在初期研究中,讓二十名一至五歲的濕疹兒童每日服用兩次益生菌粉劑,為期3個月,結果顯示濕疹病童整體症狀有明顯改善。他指出,並非所有益生菌都能針對濕疹病情,病人需要「食中」益生菌始能有效。他期望研究有助開發針對性的益生菌配方,作為濕疹的主要治療方向。

濕疹除了影響外觀,亦大大影響病者精神及情緒健康。梁教授建議家長要適當留意小朋友的情緒變化。由於眾多環境及後天因素,如致敏原及護膚習慣,會誘發濕疹惡化,除了避免過度消毒環境,更要注意皮膚保濕及補水的護理。坊間有林林總總的濕疹療法,如有存疑,切勿亂試,應諮詢醫生的專業意見。

中大醫學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兒科教授梁廷勳
中大醫學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兒科教授梁廷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