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休克」嚴重可致命 中大教授教你識別症狀、掌握急救與預防方法︱敏感月

「過敏性休克」是過敏反應最嚴重的一種,可引致死亡。
「過敏性休克」是過敏反應最嚴重的一種,可引致死亡。

很多人不了解甚麼是「休克」,以為是「暈一暈」、甚至是「暈低」,才是休克。其實休克是泛指因血流量減少,影響器官運作的一個過程。而「過敏性休克」是過敏反應最嚴重的一種,可引致死亡。中文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助理教授梁詩彥醫生接受《Yahoo 新聞》訪問時解釋,根據過敏性休克最新的定義,只要接觸到致敏原,而引起明顯氣管收縮,呼吸困難,都可以稱為過敏性休克,唯一有效的藥物治療,是注射腎上腺素。

《Yahoo健康》「敏感月」系列文章:

食物過敏竟與濕疹有關! 兒童雙重過敏佔近兩成 亂戒口影響營養吸收︱敏感月

本港四分一兒童曾患濕疹 益生菌成新治療方法 學者拆解四大治療謬誤︱敏感月

本港每年約百人哮喘病亡 拆解坊間「類固醇」誤解 中大教授黃永堅:低劑量助控制病情︱敏感月

蝦多達 11 種致敏原 中大免費邀患者免疫治療 注入 DNA 疫苗減輕過敏反應︱敏感月

鼻敏感環境因素影響大 「皮刺」找出根源 免疫治療或可斷尾︱敏感月

「過敏性休克」嚴重可致命 中大教授教你識別症狀、掌握急救與預防方法︱敏感月

例如同時出現蕁麻疹和氣喘,可被歸類為過敏性休克。
例如同時出現蕁麻疹和氣喘,可被歸類為過敏性休克。

她說,醫學界把定義擴闊,是因為過往公眾太輕視,或不了解這種致命的過敏反應,「過去十年、二十年,不少人因為過敏性休克死亡,大家以為是哮喘發作」、「試過有小朋友,食完花生氣喘,身邊的人以為他是哮喘發作,只畀氣佢聞,最終不治。」

梁醫生說,現時香港人出現過敏性休克的情況越見普遍,「以前係好少,而家每年每 10 萬人,就有 3.5 人曾出現過敏性休克,無論是大人或小朋友都越來越多。」目前香港人對過敏性休克的了解不深,當中有低估亦有錯判。有人把過敏性休克當作哮喘發作,但也有人吃完食物,覺得不適,便以為是過敏性休克。

她解釋,過往曾有美國研究指,只要接觸到致敏原後,有兩個大器官出現症狀,便是過敏性休克。例如,如果同時出現蕁麻疹和氣喘,那就可以被歸類為過敏性休克。但近年定義再擴闊,「如接觸到致敏原,而有明顯氣管收縮,呼吸困難,已被視為過敏性休克。」她說,一般而言,因過敏性休克離世的患者,死因大多因為氣管嚴重收窄,供氧不足,同時血管擴張,血壓下降,最後引致器官衰竭。

唯一有效的藥物治療,是注射腎上腺素。
唯一有效的藥物治療,是注射腎上腺素。

患者應隨身帶腎上腺素注射器

如果懷疑自己,或是身邊親友出現過敏性休克,應怎樣處理?梁醫生說,唯一有效的藥物治療,是注射腎上腺素,所以遇到相關情況,便應報警求助,「救護員會有腎上腺素注射器。」但當救護車未到,還是有一些急救處理。她說假如有人「頭暈,全身出晒疹,疑似過敏性休克」,便應該幫對方提起雙腳,讓體內的血液由下肢回到心臟、大腦;假如是氣管收窄呼吸困難,便應該讓病人坐下,「俯身向前少少,讓呼吸舒服一點。」

她也提到,確診有過敏反應的病人,出院時都會獲派腎上腺素注射器。需要時可以立即注射。但她指,不少病人警覺性不足,或沒有帶備注射器,提醒若患者有嚴重過敏反應的病歷,要多提醒。

增加食物知識、正面心態調整生活

雖然嚴重過敏反應非常危險,但梁醫生鼓勵患者,應以正面的心態去調節生活,「我們發現,有食物過敏的小朋友同父母生活質素都受影響。」她說有家長在孩子出現過敏反應後,會顯得沮喪不安,「覺得都無接觸到致敏原,點解都出事。」她說,有些食物,例如魚,其成分在很多不同的食物中都會出現,「好似湯底,原來係有用到魚;零食係含有魚提取物。」

梁醫生指,家長應提升自己的食物知識,學習如何閱讀並理解產品成分標籤,或向營養師請教,減少意外攝入致敏原,在保障安全的同時,亦不用每次吃飯時都提心吊膽。「先可以控制到呢個病。」

中文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助理教授梁詩彥
中文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助理教授梁詩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