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復育「香港米」 種子離散海外半世紀 重回香港土壤 林村種出33品種|Yahoo

大地予我團隊自2019年開始搜羅種子並嘗試復育,過程中會不斷篩選最靚的米粒再培育,其中一個篩選方法是「燈選」,在燈光下觀察米粒。
大地予我團隊自2019年開始搜羅種子並嘗試復育,過程中會不斷篩選最靚的米粒再培育,其中一個篩選方法是「燈選」,在燈光下觀察米粒。

【Yahoo 新聞報道】「香港米」長什麼樣子?民間團隊「大地予我」自 2019 年起蒐集源自香港、散失於海外的稻米種子,帶回香港「復育」,包括其中 3 種較具量產潛質的品種。農場經理袁易天指,香港米的澱粉結構與泰國及日本米等不太一樣,黏性較低,「唔攞起飯碗(爬飯)係食唔到。」他期望香港米可以成為富香港特色的「吉祥物」,讓港人及遊客有機會品嚐,就像港人去日本旅行時喜歡食當地農產品。

大地予我今日(13 日)舉行傳統稻米復育發布會,作為中期研究成果發布。該項目由伍集成文化教育基金會贊助,團隊從菲律賓的國際稻米研究所(IRRI)和美國的種子庫(Genetic Stocks Oryza Collection Home),找回上世紀於香港種植的 20 個傳統稻米品種,然後在大埔林村龍丫排一塊不足 1 公頃的田嘗試復育,自 2022 年秋天展開詳盡科學記錄。種植過程中,因品種變化而衍生出其他變種的品種,最終共種出 33 種米。

「大地予我」團隊在大埔林村龍丫排嘗試復育香港米,王韶昀憶述,去年「極端天氣」襲港未對稻米收成有太大影響,因當時尚未開花結穗。HKRICE_04
「大地予我」團隊在大埔林村龍丫排嘗試復育香港米,王韶昀憶述,去年「極端天氣」襲港未對稻米收成有太大影響,因當時尚未開花結穗。HKRICE_04
大地予我項目農場經理袁易天務農逾25年,他在香港米復育發布會上形容,香港稻米近代史是「移民史」。圖為成功復育的稻米品種遲花絲苗。
大地予我項目農場經理袁易天務農逾25年,他在香港米復育發布會上形容,香港稻米近代史是「移民史」。圖為成功復育的稻米品種遲花絲苗。

「元朗絲苗米」說法無從稽考

最廣為人知的香港米可能是「元朗絲苗米」,相傳是上貢給皇帝的米,但團隊發現這個說法其實無從稽考。紀錄主任王韶昀表示,從外國種子庫找到了絲苗種子,但由於不知道種子是否源自元朗,所以始終無法得知元朗絲苗的味道。

王韶昀形容自己喜愛植物和食,很想知道「元朗絲苗」米到底是什麼味道,也希望項目可以讓香港米復育,不至於從歷史消失。
王韶昀形容自己喜愛植物和食,很想知道「元朗絲苗」米到底是什麼味道,也希望項目可以讓香港米復育,不至於從歷史消失。

老鼠牙品種:只散於口,不散於筷子

王韶昀指,絲苗米形狀修長、兩頭尖、口感較黏。團隊在過程中更發現了一種新的矮種絲苗米,分枝特別多、產量高,煮時有微香,吃時帶甜,口感略黏,接近現代米,目前尚未命名。他以港人常食用的泰國香米作比較,指香港米的米香稍遜、比較乾身,但在上述 3 款復育品種都帶甜味,這方面則猶勝泰國香米。他特別提到老鼠牙口感獨特:「只散於口,不散於筷子」,即雖然較黏、筷子夾得起,但入口又會散開。

大地予我團隊成功復育多款香港米品種,其中(左起)老鼠牙、未命名絲苗及遲花絲苗較具量產潛質。
大地予我團隊成功復育多款香港米品種,其中(左起)老鼠牙、未命名絲苗及遲花絲苗較具量產潛質。
這不足1公頃的米田共種了33種稻米的米田,不過王韶昀說這塊米田條件不是很好,認為若果在元朗平原種植,產糧會更高。他指適合種米的田既要不太肥沃也不太貧瘠,土壤要黏。
這不足1公頃的米田共種了33種稻米的米田,不過王韶昀說這塊米田條件不是很好,認為若果在元朗平原種植,產糧會更高。他指適合種米的田既要不太肥沃也不太貧瘠,土壤要黏。

袁易天續指,農民種植稻米,理應選擇穩定、可量產的品種,不會隨意試種新品種,因此今次蒐集得到的香港米品種出奇地多。他考據香港稻米近代史,相信與康熙年間「復界」有關,當年許多客家人帶著稻米種子到港,落到香港的土壤就衍生出各類品種;在林村打醮活動期間,他也留意到一款稻米種子,但已經無法提取基因,團隊相信坊間有更多未被紀錄的品種,甚或失傳。

「大地予我」從美國的種子庫搜羅所有來自香港的稻米種子,名稱包括「Lo Shu Ngar」及「See Mew」,即老鼠牙及絲苗的音譯。
「大地予我」從美國的種子庫搜羅所有來自香港的稻米種子,名稱包括「Lo Shu Ngar」及「See Mew」,即老鼠牙及絲苗的音譯。

歡迎本地農民取種子耕種

袁易天指,50 年代英國從外地進口白米,副產品需求提升,農民逐漸改種菜,到了 70 年代香港稻米更出現「斷崖式」沒落。袁易天說,60 年代漁護署將種子送到菲律賓國際稻米研究所保存,大半世紀後的今天才又回到了香港的土地上,今次種植經驗亦將會為種子庫提供資料。這次復育的 33 種稻米品種,袁指基本上全部都適合在港種植。他們指,林村的米田條件不算很好,現時並無打算量產,但歡迎其他農民向他們取得種子自家耕種。

王韶昀(右)表示,每兩星期做一次觀察紀錄,團隊亦都招募了不少義工協助攝影及文字紀錄,將來會有相關出版物。
王韶昀(右)表示,每兩星期做一次觀察紀錄,團隊亦都招募了不少義工協助攝影及文字紀錄,將來會有相關出版物。

袁易天笑言,希望香港米成為香港的「吉祥物」,「你去日本就是為了食日本農產品」,希望將來香港米也可以成為香港的吸引之處。大地予我的團隊認為復育意義深遠:「有人留種,歷史才有繁衍的機會;有人種下去,種子就有壯大的可能。」

發布會現場展出團隊工作日常的照片。
發布會現場展出團隊工作日常的照片。
香港傳統稻米復育發布會吸引數十人參與,當中很多人有務農經驗,會上亦就水耕、禾草、氣候變化等觀察交流。
香港傳統稻米復育發布會吸引數十人參與,當中很多人有務農經驗,會上亦就水耕、禾草、氣候變化等觀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