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涼古代大件事 漢官沐浴要放假



「洗澡」是日常生活最為平常的事。「洗澡」亦稱「沐浴」,在古代視為一件禮儀大事,甚至還被納入「孝」的一部分。為了「沐浴」亦發展到有法定假期。宋代大文豪蘇東坡,還因到公共澡堂沖涼後,感到勁爽詞興大發。

「沐浴」這個意思,早在殷商時期已有,從甲骨文和金文中,「沐」字就像一個人用雙手捧著水洗頭髮,而「浴」字則像一個人處於器皿之中,身邊灑下點點水滴。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沐,擢發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由此可見,古代人對於洗髮、洗身、洗手、洗腳都制定了專門​​的名稱。古代的「洗澡」,更像我們今天飯前和睡前的洗手、洗腳。《黃帝內經·素問》就指出洗澡的功能:「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用熱水洗浴能預防疾病,具保健作用。

西周王朝「沐浴」的行為被賦與了許多新功能,比如祭祀和朝見天子之前「沐浴淨身」,以示內心潔淨虔誠。史載當時每逢重大祭祀,先要兩次齋戒,沐浴更衣,還要戒食韭蒜等辛辣之物,淨化身體,防止口臭。諸侯入京朝見天子時,會賜一塊用來齋戒沐浴的封邑,稱為「湯沐邑」,專門為沐浴劃出地方,可見沐浴在當時是神聖的。

西周時期沐浴亦被納入「孝」,《禮記》指出,當時除了規定沐浴的具體步驟和方法,就連每天洗幾次手、洗澡後用甚麼來擦拭上下身等等都有講究。平民家庭不能輕視沐浴,子女要燒熱水,每隔三天為父母洗髮,隔五天為高堂洗澡。

到了漢代,「沐浴」除了清潔身體,還增加了娛樂休閒內容。東漢《漢官儀》:「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即是當時官員每工作五天便可以有一天假來沐浴更衣,回家團聚(也可見古時已經有五天工作制)。漢代和魏晉文人,在每年三月初,會將「踏青」、「流杯」、「拔河」等娛樂項目引進沐浴之中,一下子變得平易近人。

到了隋唐盛世,沐浴也是盛世。從唐代開始,人們沐浴還普遍使用生態「沐浴液」-各種花草和中草藥擦身。唐代皇帝鍾情温泉浴地,各地也相繼盛行,唐太宗及唐玄宗先後在驪山的宮殿內設「湯浴宮」及「華清池」,專為帝王享用。唐玄宗更身體力行,每年十月都要偕楊貴妃到華清宮過冬,沐浴嬉樂。

在宋元時,城市發展和商業經濟繁榮,出現公共澡堂,沐浴就更為普及。客人朋友自遠方來,主人要設香湯給客人沐浴後再擺筵席,叫「洗塵」。文人士大夫更是酷好沐浴,大文豪蘇東坡(沒錯,又是他)有次到公共浴堂沐浴後,身心暢快,詩興大發,寫了《如夢令》。

相反他的政敵王安石就不好洗沐,身上長蝨,史上出了名。好友吳充為改變他不良習慣,決定與韓維一起組成「沖涼會」,定期去公共浴堂沐浴更衣。王安石一改舊習,個人衛生有了很大的改善。

明清時期,沐浴真正深入生活,各種服務行業日漸興盛,城市中出現「浴堂」甚至「混堂」,大概入浴不分高低貴賤,只要付足錢,就可進入浴池浸浴洗澡。
相關新聞 古代飲酒文化 漢代已有未成年陪酒女
Bastillepost 巴士的報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