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灘暢泳藏危機 老虎魚一日傷 10 泳客 專家教路應對 4 大常見海洋生物襲擊

夏日炎炎,不少市民選擇到海灘嬉水解暑,但隨時有機會被海洋生物誤傷,
夏日炎炎,不少市民選擇到海灘嬉水解暑,但隨時有機會被海洋生物誤傷,

夏日炎炎,不少市民選擇到海灘嬉水解暑,不過享受海水帶來的透心涼意之餘,同時需要保持警覺,否則隨時有機會被海洋生物誤傷,樂極生悲。《Yahoo 新聞》就 4 種常見海洋生物為例,包括有毒魚類、海膽、水母、及海毛蟲,邀請皮膚科專科醫生及救生員,齊齊拆解被海洋生物誤傷的即時應對之策、治療及預防方法,讓市民能多加注意,得以盡情享受陽光與海灘。

老虎魚屬於多刺有毒魚類。
老虎魚屬於多刺有毒魚類。

(1) 有毒魚類例如「老虎魚」及「奄釘」

港九拯溺員工會發言人胡啟榮接受《Yahoo 新聞》專訪時表示,救生員經常在泳灘接獲泳客被海洋生物誤傷的求助個案。以泳客被有毒魚類「老虎魚」(長棘擬鱗鮋)刺傷為例,單單是今年暑假就試過一日內發生十宗以上。

胡指出,「老虎魚」屬於多刺有毒魚類,平日棲生於海水沙泥之下,大多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但每當水退之時,泳客容易於淺水處踩中毒魚而中招受傷。若被其刺中,會感覺被針拮,傷口會出現劇痛及紅腫。救生員大多即時以約四十五度溫水為傷者「浸住」患處,舒緩痛楚。不過曾有泳客被發現其紅腫情況由腳眼迅速蔓延至膝頭,結果需要盡快送院治理。

至於「奄釘」 又名潯仔魚,大多魚體呈藍色,背鰭和胸鰭皆有毒刺,被刺後傷口會感覺恍如火燒。

「奄釘」 又名潯仔魚,大多魚體呈藍色,背鰭和胸鰭皆有毒刺。
「奄釘」 又名潯仔魚,大多魚體呈藍色,背鰭和胸鰭皆有毒刺。
大埔龍尾海灘就不時發現大量海膽。
大埔龍尾海灘就不時發現大量海膽。

(2)海膽

胡啟榮指出,若泳客踩中海膽,其尖刺插入傷者體內就容易引起發炎及疼痛。救生員會為受傷泳客移走可見的尖刺,並將傷肢浸於約四十五度溫水之中,紓緩痛楚。海膽分布視乎地區及水流問題,以往大埔龍尾海灘就不時發現大量海膽。救生員見狀多數會將其送到離岸較遠位置,保護海洋生物之餘,減低誤傷泳客的機會。

水母體積細小,觸鬚卻極為幼長,恍如頭髮。
水母體積細小,觸鬚卻極為幼長,恍如頭髮。

(3)水母

被水母螫傷亦是泳客於海灘常見的受傷原因。水母大多於水底呈透明狀,難以察覺。它亦長有觸鬚,其觸鬚上滿佈刺絲囊;當有人靠近或觸碰到觸鬚,就容易刺激到刺絲囊發出攻擊。

胡啟榮表示,見過有水母體積細小,觸鬚卻極為幼長,恍如頭髮。泳客不慎觸碰或弄斷水母觸鬚,就會頓感劇痛,傷口可能會過敏,出現紅斑及水泡等等。水母螫傷可以用清潔的海水冲洗傷處,勿用淡水或蒸餾水,因為可能會刺激殘留在傷處表面的水母刺絲胞釋出更多毒液,有需要時建議傷者入院治理。

海毛蟲的足部剛毛多數滿佈毒液,當牠受到干擾時會以剛毛刺入敵人體內。
海毛蟲的足部剛毛多數滿佈毒液,當牠受到干擾時會以剛毛刺入敵人體內。

(4)海毛蟲

海毛蟲屬於底棲動物,平時會在水中游動,偶然會到沙面覓食。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資料,本港常見的海毛蟲為梯斑海毛蟲,牠曾大量出現於本港春夏季節的沙灘上,其足部的剛毛多數滿佈毒液。

當牠受到干擾時會捲成團狀,以剛毛刺入敵人體內。若被刺傷後,會出現皮膚痕癢、紅腫、火灼般的疼痛,甚至起膿。胡啟榮提醒泳客如在海灘受傷,最好第一時間向當值救生員求助,由救生員初步判斷及提供即時協助。

救生員經常在泳灘接獲泳客被海洋生物誤傷的求助個案。
救生員經常在泳灘接獲泳客被海洋生物誤傷的求助個案。

海水不潔易感染傷口

至於在治療方面,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強調,若有人在泳灘被海洋生物誤傷,宜先了解該生物是否具有毒性,同時觀察傷者受傷範圍及嚴重程度,適時求醫。若當下有感傷者傷口難以處理,或有所擔心,建議可前往急症室或報警求助。

陳厚毅認為,海水相對污糟,傷者需保持傷口清潔,避免發炎及潰爛。他曾處理一個被水母所傷的個案,傷者就因傷口處理不當而發炎,最後出現疤痕增生。

他特別提醒濕疹人士或本身有傷口的市民,需要多加注意,應盡量避免接觸海水,否則容易令皮膚受到感染。一旦受感染,就有機會需要處方抗生素口服藥物或藥膏,控制病情。

最後,若想避免被海洋生物誤傷,陳厚毅建議可穿著合適的保護裝備下水,例如適合水上活動的運動長衫、長褲及鞋子,盡量保護皮膚免受外傷,以及細菌真菌威脅之餘,又可收防曬之效。

港九拯溺員工會發言人胡啟榮表示,每當水退之時,泳客容易於淺水處踩中毒魚而中招受傷。
港九拯溺員工會發言人胡啟榮表示,每當水退之時,泳客容易於淺水處踩中毒魚而中招受傷。
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建議穿著合適的保護裝備下水,避免被海洋生物誤傷。
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建議穿著合適的保護裝備下水,避免被海洋生物誤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