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在森林

坐在聖母神樂院碼頭守候日落,天空粉刷著一片姹紫嫣紅的晚霞。海面上泛起幾層駝色的浪花,微風拉牽著浪花的尾巴竄進你的髮鬢上。你把散落兩旁的頭髮都收進耳背後,從前替你整理頭髮的人已經不在了,只剩下在你身旁矗立著的白燈塔。在尾班船開出了以後,你回首往著愉景灣的方向獨自走進迷霧的森林裏。

溫柔的樹羣從四方依偎著你的身軀,此刻的你感受到德國人所形容為「Waldeinsamkeit」的感覺──一種可以被翻譯為「杳寥」的孤寂感。這一種在森林裏的孤寂感,並不是我們一直所恐懼的孤單而荒涼的經歷。「杳寥」是獨自在森林時所獲得的幸福感,就只有在我們和大自然獨處的時候才會悄然出現。


在嘗試理解別人的感受以前,或許我們要先愛上「杳寥」的感覺。獨自一人並不可怕,期盼著另一人的出現才會讓人恐懼。我們習慣了陪伴,卻沒有領悟到孤獨時的歡愉。人們常說人生是苦悶的,每天重複地做著同樣的事,看似我們永遠沒有辦法去逃離四季輪迴的枷鎖。我們在習慣了「杳寥」的感覺以後,並不是要告訴自己應該要一輩子獨處,而是去學會享受孤獨的感覺。我們就像是一隻變色龍,隨著環境的變遷而去作出相應的調節。這樣並不是代表著我們需要忘掉自己的身份,因為我們所改變的只是身上的色彩,本質依然埋藏於我們脆弱而堅強的靈魂內。

在經歷了一小時於森林裏獨處的時間後,你在愉景灣廣場上看見了約好的朋友,你向她欠欠身卻沒有帶著歉意地說道:「你好,我來晚了。」這一句話或許也是對著自己說的。

撰文:林靖風
圖片來源: Unsplash

作者簡介:
於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修畢藝術理論及哲學系研究碩士學位,曾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及多個香港與台灣藝術展覧展出多媒體(雕塑、插畫、設計及攝影)作品、亦同時獲得相關藝術與設計奬項。以二十歲之齡在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北屋藝廊舉辦首個個人展覧,於2018年出版首本個人小說《憂鬱藏紅首部曲:艾塔》及於2019年獲TEDx Royal Central London邀請進行以存在主義為主題的大型公開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