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中大新藥治療肥胖相關疾病 最快一兩年後臨床測試
理大與中大合作研發出全球首創新藥,治療肥胖相關代謝疾病,包括糖尿病及脂肪肝等。 研究團隊相信,新藥可減少副作用及用藥次數,預料可大大降低製藥成本,期望最快一、兩年後展開臨床測試。
理大與中大合作研發出全球首創新藥,治療肥胖相關代謝疾病,包括糖尿病及脂肪肝等。 研究團隊相信,新藥可減少副作用及用藥次數,預料可大大降低製藥成本,期望最快一、兩年後展開臨床測試。
飲凍水好處丨飲凍水經常都被指為對身體不好,但是否真的百害而無一利?究竟什麼情況下才適合飲凍水? 撰文:Hedy@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香港人口老化成趨勢,各種長期病都會增加醫療負擔,而帶狀疱疹(生蛇)亦是其中之一,也可能為患者帶來嚴重後遺症或併發症。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曾祈殷建議,當局可從預防著手,推行帶狀疱疹疫苗接種計劃,提升市健康之餘亦減低日後醫療負擔。 生蛇其實是由水痘病毒引發的病症,曾患水痘人士,水痘病毒會潛藏體內,到免疫力下降時就會
【on.cc東網專訊】本月初發生的鑽石山荷李活廣場悲劇引起社會廣大迴響,《即時通》24小時精神健康熱線直至6月6日晚上共處理713宗求助,較平常上升14%,有78宗與該暴力事件有關,尋求諮詢或求助,其中兩成求助個案出現較嚴重情緒困擾,例如腦海反覆出現案發影像、呼
【本報訊】為減少動物生病及加快繁殖和成長,漁農業界從業員或會在飼養過程中使用抗生素。香港教育大學研究團隊自2015年起調查動物用抗生素對環境生態、食品安全及兒童健康的影響。團隊發現,在食用動物身上使用抗生素,不但會引致水體受污染,部分抗生素更會殘留於食物當中,最終被人類攝入,對健康構成影響。而即使經過高溫的烹調,亦無法有效去除食物中的抗生素。團隊建議當局應多進行有關方面的研究以及加強對食品的檢測,長遠加強對業界的監管。
鑽石山荷李活廣場日前發生持刀謀殺案。香港急症科醫學院教育委員會主席徐錫漢表示,感謝當日見義勇為的市民,他們為傷者進行心肺復甦和急救,這種熱心助人精神值得嘉許和鼓勵,希望更多市民學習這份精神,幫助更多有緊急醫療需要的市民。 徐錫漢表示,不深入討論個別個案,但指出,如果市民發現有人有緊急需要,例如昏迷時,建議要先觀察患者情況、留意對方是否清醒。如果失去呼吸脈搏,第一要務是心肺復甦,替傷者保持血液循環,因為如果腦部缺氧3至4分鐘,腦細胞會開始壞死,每遲1分鐘救助傷者,復原機率亦會持續下跌。而如果傷者出現創傷和大量出血,就盡量使用清潔敷料遮蓋、按壓傷口。 徐錫漢說,作為急症科醫生,見過很多病人因為得到適切急救,大大提高生存機會,希望市民面對危機情況時,即使沒有急救儀器都要伸出援手,最理想是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識,亦不應擔心對方因失救導致死亡而被追究責任。
【Now新聞台】人口老化下,俗稱「生蛇」的帶狀疱疹發病率增加,醫院藥劑師學會建議政府將高風險群組接種「生蛇針」納入資助計劃,減低醫療系統負擔。 根據統計處推算 ,本港50歲以上人口於2039年將突破五成,慢性病數字也隨之上升,包括俗稱「生蛇」的帶狀疱疹病毒亦踏入感染高峰期,專家指曾經感染新冠的患者因為免疫力較低,「生蛇」風險比一般人高五倍,預告「生蛇」對社會的醫療負擔將愈來愈重。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人口老化當然趨勢只會越來越嚴重,所以『生蛇』的個案只會有增無減。在這個情況下,醫療開支一定會上升。正值後新冠時期,我想50歲以上人士及18歲以上免疫力不足人士,應該重點提供資訊和意見。」曾祈殷又指,不論接種任何疫苗也會有風險和副作用,為安全起見,應該將「生蛇」針及其他疫苗分開接種。現時香港可供接種的兩種帶狀疱疹疫苗未獲政府資助,而重組性疫苗的接種費用一般要超過五千元,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指「生蛇」針接種情況並不理想,價錢是主要原因之一,建議政府和製藥廠商討定價,將某些高風險群組納入資助計劃,鼓勵更多巿民接種。
有本地研究發現,在沒有廣泛疫苗接種的情況下,本港每 7人就有2人會患上「帶狀疱疹病毒」,即俗稱「生蛇」,每20名患者會有1人出現後遺神經痛。研究又指出,如接種預防疫苗可有效減少「生蛇」個案及相關後遺症。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曾祈殷表示,人口老化持續,生蛇個案只會有增無減,將增加增醫療負擔,建議分階段推行「帶狀疱疹疫苗」接種計劃。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表示,香港人接種相關預防疫苗並不積極,相信與未被納入疫苗接種計劃有關。他又說外國有研究顯示,感染新冠病毒會增加「生蛇」風險,建議本港將相關疫苗納入資助計劃,先為65歲或以上人士及免疫力低的人士接種,再擴展至50歲或以上高風險群組及該年齡組別的其他人士。
【on.cc東網專訊】不少公立醫院癌症病人未能負擔昂貴的自費藥物,惟有服用副作用較多及成效較低的藥物,有議員建議,港府應參考澳門政策倡修例允許只需持有內地註冊認證的新藥即可在港註冊。議員又建議港府與內地建立獨立藥物審查和註冊機制,以達致「國藥港用」之效。有癌症病
【on.cc東網專訊】根據衞生署2020至2022年人口健康調查報告,本港15歲或以上人士當中,有8.5%患有糖尿病,文獻指糖尿病人患上冠心病的風險較非糖尿病人高2至3倍。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一個可預測糖尿病人患冠心病風險的基因標記,將有助推進糖尿病的
日本超過150名民眾入稟東京地方法院,控告一間牙科診療公司和相關的牙科診所,令他們墮入免費矯正牙齒陷阱,要求合共賠償超過2億6千萬日圓,相當於大約1400萬港元。 這批民眾來自日本全國各地,他們的代表律師在記者會表示,原告人在2020年至2022年期間,受到可以免費佩戴牙套矯正牙齒的宣傳廣告吸引,與東京一間公司簽署體驗合約,可以獲得報酬,相當於免費佩戴牙套矯正牙齒。但他們簽約後,不僅被迫繳付高昂費用,還因公司旗下大部分牙科診所停業,療程被迫中斷,牙齒情況反而比治療前更差。
數字上,每 14 名香港女性,便有一人會患上乳癌。但同時,乳癌亦是各類癌症之中,存活率相對較高的一種,假如及早發現,驗出第一期乳癌的患者,有 95% 在治療下都能康復。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外科專科醫生張淑儀便表示,基金會有為患者提供治療建議、治療期間支援等。即使不幸患病,只要樂觀面對,前路仍是生機處處。 乳癌分為四期 乳癌會依據腫瘤大小及轉移程度分為四期。最早為原位癌,癌細胞在乳腺管的基底層,未有證據顯示癌細胞會擴散。 第一期是指腫瘤小於兩公分,癌細胞在乳房組織內,未轉移至腋下淋巴結或顯示微量轉移。 第二期指腫瘤小於兩公分,有一至三顆腋下淋巴結轉移;或腫瘤兩至五公分,沒有腋下淋巴結轉移。若再細分,腫瘤兩至五公分,有一至三顆腋下淋巴結轉移;或腫瘤大於五公分,沒有腋下淋巴結轉移,也屬於第二期。 第三期則較為複雜,例如腫瘤小於五公分,有四至九顆腋下淋巴結轉移,或是腫瘤大於五公分,有一至三顆腋下淋巴結轉移。 另一情況是指腫瘤蔓延至胸壁或乳房表面,出現皮膚水腫、潰爛、發炎症狀,並有最多九顆的腋下淋巴結轉移。還有一種情況屬於第三期,患者已有十顆以上胸骨下和腋下淋巴結轉移,又或鎖骨上下已有淋巴結轉移。 至於第四期也就是晚期,已經由乳房和周圍的淋巴結,擴散至身體的其他器官,例如肺、肝或骨。 第一期癌症95% ** 患者「十年都無事」 張淑儀解釋,現時綜合而言,乳癌患者的 5 年存活率為 84%。如果是第一期癌症,95% 患者「十年都無事」,第二期則是 90%。但到第三期,存活率便只有七成多,到第四期的話,五年存活率只有三成左右。「乳癌病人有幾個關口,2 年、5 年、10 年。」張淑儀說,雖然現時醫學上亦會計算 15 年存活率,但其實一般標準仍是 10 年,「如果 10 年後沒事,可以叫痊癒,只有極少數轉移會發生在十年之後。」 對於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是積極面對。張淑儀說,明白患者初時得知患病,或者會難以接受,「會 denial,話點解係我呀,或者會逃避。」乳癌基金會便設有熱線,有專人可以為患者提供情緒支援。此外,基金會亦設有oncology consultation clinic,「若不知道治療方法是否適合,我們有義務醫生去提供意見,讓病人更清楚治療方向。」 除了專業人士,張淑儀亦提到,病友間的支援亦非常重要。她說治療期間,病人會經歷很多心情轉變,因此基金會亦會定期找來康復者,用「同路人」的身分,分享自己親身經歷,「告訴『新丁』們,例如在化療期間如何注意飲食,或者掉頭髮如何配假髪,打針期間如何保護血管等。」 基金會特設護理中心助應對「淋巴水腫」 對於治療期間的其他情況,張淑儀特別提到「淋巴水腫」,「是病人最擔心的事」,她說第二或三期乳癌的話,淋巴可能要全部取走,出現水腫機會高達三成。「可以腫兩倍、三倍,例如你買衣服,一隻手穿小碼,另一隻穿大碼也不奇,對病人來說很不方便。」她又指,水腫會容易令淋巴腺發炎,「突然通紅、發燒,要到醫院吊針。」 因此,基金會特別成立了淋巴水腫護理中心,幫助病人用儀器量度是不是有水腫,不用到肉眼可見時才知道。 中心亦會教授按摩預防,教病人如何「推淋巴水」,防止因淋巴循環積累而出現水腫。「我們也培訓了淋巴水腫師,可以幫病人做治療…這是『一條龍』式的服務。」
治療過敏病症一直以來較多時只能從治標的角度著手,但近年醫學界開始採用治本的治療方法,希望能夠為患者徹底治癒過敏症。
【本報訊】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將於本周五(9日)開會,討論醫院管理局精神科服務模式及人手等4個事項。醫管局精神科醫患比例嚴重失衡,平均一名醫生要面對761名患者。有委員指情況不理想,建議增加人手及加大公私營協作等,長遠增加培訓名額改善問題。
現時心臟停頓者只可捐贈組織,例如眼角膜、皮膚及骨骼,但其心、腦、肺、肝等器官卻不能移植,僅被醫生判斷為腦死亡者才可捐贈器官。瑪麗醫院肝膽胰外科及肝臟移植榮譽顧問醫生黃楚琳昨表示,團隊正研究日後心臟死亡的死者捐贈器官的可行性,不再以腦幹死亡為標準,並有望短期可實行,料初期每年多做5至10宗肝臟移植個案。但她坦言,因此涉及法律及政策問題,需謹慎處理,例如會擔心有死者家屬不理解心臟死亡的定義,或質疑做法只為有更多器官可移植,「誤會醫院故意不救患者」。
【本報訊】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公布今年首季本地愛滋病情況,新增96宗感染愛滋病病毒個案,自有紀錄至今累積11,737宗呈報個案;愛滋病新增個案則有35宗,至今累積共2,417宗;最常見的愛滋病界定疾病,仍然是肺囊蟲肺炎。
北京報告兩例猴痘病毒感染病例,其中一例為境外輸入病例,另一例為境外輸入病例的關聯病例。目前,兩名患者正在定點醫院隔離治療,情況穩定。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表示,兩名患者都是通過親密接觸感染。發現病例後,北京市、區衛健疾控部門迅速開展流調溯源、醫療救治等工作。中心又指,目前,猴痘對公眾的感染風險低,建議公眾積極了解猴痘預防知識,做好健康防護。
綠葉製藥(02186.HK)公布,集團由PharmaMar許可引進的抗腫瘤進口藥-注射用蘆比替定「LY 01017」的上市申請已獲中國國家藥監局受理,用於治療含鉑化療中或化療後疾病進展的轉移性小細胞肺癌成人患者。(de/d)~ 阿思達克財經新聞 網址: www.aastocks.com
器官捐贈近日掀起社會熱議,有公立醫院醫生透露,本港正探討參考內地和海外部分國家做法,在腦幹死亡患者以外,同時容許心臟死亡病人捐贈器官,希望短期內可在港推行。她指,本港已具備相關技術,惟強調要先釐清心臟死亡定義和教育公眾、處理相關法例等。 本港現時只接受腦幹死亡者捐出器官,瑪麗醫院肝膽胰外科及肝臟移植榮譽顧問醫生黃
86歲教宗方濟各周三(7日)在羅馬一間醫院接受全身麻醉,進行3小時的小腸氣手術。醫生表示手術很成功,教宗未有出現併發症,亦未有發現其他病症,預計需要留院5至7日,康復後仍可以外訪和出席活動。不過,醫生指,即使教宗身體強壯,但年事已高,近期亦曾患上支氣管炎,因此在教宗住院時間方面,將採取一切必要的預防措施。 (ST)#教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