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繪著散文集分享藝術創作路

藝術家石家豪繪著自傳散文集《賣畫維生》,記錄成長至全職做藝術的過程及介紹藝術行業生存之道。

(綜合報道)不少大專院校都提供藝術課程,畢業出路卻鮮為人知。不少家長都向Elsie表示,想了解更多藝術系及行業環境,協助熱愛藝術的子女作「生涯計畫」。其實除了解相關課程及參加開放日,家長不妨參考全職藝術家石家豪的新書《賣畫維生》。這本自傳式散文集分享了他靠藝術維持生計的第一身經驗,又介紹藝術行業工種頗多,並不止於限藝術創作一環,相信可給家長及有志向藝術路進發的年輕人一點頭緒。 石家豪是香港土生土長的藝術家,擅長以中國傳統工筆畫繪畫現代事物,曾於香港及海外各地展出。Elsie更知道,他亦是本地少數能以藝術維生的全職藝術家,主要靠舉辦展覽及出售畫作維持生計。這次由三聯書店出版的《賣畫維生》,就是他的自傳故事。 雖然屬自傳形式,但書中每篇文章只佔一頁,篇幅不長,而且各有不同主題,即使跳讀亦無礙理解,每篇文章旁亦有他親自繪畫的插畫。Elsie問過石家豪,他表示散文形式方便閱讀,亦不希望此書過於個人化,只長篇介紹自己的經歷。「我多年前將工作室搬到『伙炭』,接觸多了傳媒及學生,他們經常問起如何做到藝術家,或者全職做藝術的生活是怎樣,但訪問未必能完整刊出故事,於是希望自己動筆寫。」 身為畫家卻選用文字記錄個人故事,他笑言,這個做法的確「幾奇特」,因為藝術家多以作品和展覽來表達想法,少用文字講解,「此書介紹我作為藝術家的成長、學畫及畢業後路向,亦希望用淺易角度介紹藝術家這個身分,接觸不同的階層,打破大家只能在有限期的展覽中接觸藝術。」 Elsie讀過《賣畫維生》,全書分為五部分,「童稚無夢」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出生後的家庭生活,以及學習經歷開始;「青春藝途」記錄了他從香港大學建築系退學,轉到中文大學修讀藝術系的種種;而「初踏江湖」及「賣畫生涯」則是投身全職創作,開始舉行展覽及賣出畫作的過程;最後「活在此地」則是他經歷本地社會事件的記錄。 相信不少家長同Elsie一樣,對石家豪從港大退學感驚訝,畢竟以前入讀大學建築系已屬成就一種。他在書中的描述卻頗為平淡,不論本人或家人都看似沒有太大反應,更說不上干預,對此他說「一來父母給予我很大自由度,二來是我成績一向很好,也沒反叛,而且當年能入到大學,家人已很放心。」 他從藝術系畢業後,先後在報館及藝術館工作,但最後決定辭職並投入創作。「家人當然擔心,但因我沒有問他們拿錢,不久後亦有機會辦展覽,獲媒體訪問,這些社會認可的成就亦令家人放心。」書中亦提到,石媽媽原來曾偷偷為兒子占卜,卻從未向他提及。雖然對兒子退學及辭職決定感到擔心,但亦給予信任及空間。Elsie不期然聯想起,家長雖然希望替子女計畫未來,但適當信任或更能鼓勵他們專注想做的事。 不過,要在香港這個以金錢掛帥的社會當全職藝術家並不容易,石家豪亦坦言不時有學生問他修讀藝術或藝術家前景。「我不會特別鼓勵,但會提供一些實際資料,解釋香港有不同機構,藝術行業工種比他們在中學時想像的更多。」他在書中扉頁,就繪畫了一幅名為「藝術家與錢」的插圖,上面列出賺錢途徑,「除了創作,藝術畢業生還可投身教育,如教畫畫或在大學教書。藝術行政工作亦是專門及需要進修的工作,還有在藝術館的工作等。」 他指,即使不能靠賣作品賺錢,亦可一邊工作一邊創作,「但走藝術這條路需要一定決心及意志,也必定會遇上迷茫的時候。」對於天分還是毅力更重要,他直指天分是必須,但要做下去就需要毅力。「我個人認為,現時有天分的藝術學生可能畢業前已有展覽機會,可以更早開始事業,機會比以前多。」 對於不少人認為藝術家不應提賺錢,石家豪就同Elsie講,這情況在華人社會較為普遍,西方藝術家用藝術賺錢是常見事。西方有藝術市場,藝術亦是一種專業,但中國傳統文人畫畫是為陶冶性情,不是營生手段。「文人靠高中狀元當官來賺錢,『賣畫維生』多是無法高中而賣作品維生,好像帶點貶義。香港雖然表面引入西方文化,但心底始終有華人觀念。」 他以此作書名,一來因準確描繪他全職創作後不久,已藉出售作品獲得足夠資金支持他創作,亦同樣在書中引出藝術家營生的方法,「希望通過講『錢』,令更多人明白藝術專業概念。」 Elsie認為,如子女有意向藝術發展,家長不妨與他們一起看這本《賣畫維生》,畢竟藝術行業仍未非常為人熟悉,可把這本書視作藝術學科的另類「生涯規劃」參考。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