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加價|紅的起錶 29 元 加幅遠超通脹 去年涉的士意外、投訴均創新高|Yahoo

【Yahoo 新聞報道】行政會議今日(13 日)通過的士加價申請,市區「紅的」起錶加價至 29 元,單計起錶加幅達 7.4%,首 2 至 9 公里收費每跳由 1.9 元加至 2.1 元;9 公里後由 1.3 元加至 1.4 元,加幅分別達 10.5% 及 7.7%。雖然業界不時指的士價格落後通脹,但實際上自上次加價至今本港通脹率只是 3.68%,遠低於的士加幅。

另一邊廂,的士服務質素近年備受市民詬病。政府數據顯示,2023 年發生意外的的士數目,以及涉及的士的投訴數字,同樣創歷年新高,前者達 5,265 架次,即每日有 14 架的士發生意外;後者則達 11,452 宗,即每日有約 31 宗的士投訴,當中四分之一為拒載投訴。

有駕駛的士多年的的士工會代表指,近年不少司機依賴電話程式接客,除了駕駛時分神,有時亦需趕往接客,或令意外增加。他嘆道,加價最終受惠的一般是車主,日後勢會加車租,司機反而憂慮加幅大令乘客減少。的士商會代表則認為,的士交通意外並無特別增加,只是更多司機傾向有意外後報案,而非私下和解,藉此領取政府的經濟援助。他又強調,的士為個人化點對點交通工具,本身定價太低,認為今次加價合理,亦未見到市民反對,網上反對聲音只屬其他機構的「打手」。

記者:黃偉倫

加幅比通脹率高

今次行會通過的士加價,市區的士起錶加 2 元,每程車資至少 29 元,加幅約 7.41%。「紅的」每次跳錶收費亦會增加,現時紅的首 2 至 9 公里收費每跳 1.9 元,料加至每跳 2.1 元;9 公里後由目前每跳 1.3 元,加至 1.4 元。

過往的士商會曾多次指,的士收費滯後,落後通脹,不過翻查統計處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CPI),由上一次的士加價的 2022 年 7 月至今年 3 月的最新數字,其實通脹率只是 3.68%,即今次加價幅度大於通脹率。

若翻查最近五次的加價,2011 年 7 月市區的士起錶價加至 20 元,距今次加價相差 9 元,經歷 13 年後,起錶價已大升 45%。若以當時的通脹數字與現時比較,通脹率只為36.8%,同樣顯示的士歷年加幅高於通脹率。

商會代表:的士收費太低 未見市民反對加價

代表的士商會,並有份提出加價申請的的士小巴商總會理事長周國強表示,的士收費與定位有關,本身屬於個人化的點對點交通工具,認為現時的收費若以個人化交通工具而言,已經過於便宜,「嚴重落後緊個人化交通工具,出面租單車一個鐘幾錢啊?」他表示,的士定價不應與其他大眾化交通工具,如巴士、港鐵等比較,現時的士收費難以經營。

對於有意見批評的士加價,周國強表示,未見有太大反對聲音,「我真係聽唔到,無乜市民鬧喎」。他認為,網上的反對聲音,純屬其他機構的「打手」,強調未見有市民站出來反對。

代表的士司機的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九龍分會副主任杜燊棠則表示,其實加價一般最受惠的都是的士車主、車行,之後可以加租;司機反而會憂慮加幅太大,會令乘客減少。不過他相信,今次起錶只加 2 元,不會流失太多乘客。

去年 5,000 架的士發生意外創新高

近年的士質素抱受詬病,一些的士意外更轟動社會。翻查運輸署數據,雖然涉及意外的的士數據於疫情期間曾經回落,但 2023 年便隨即反彈,更創出歷年來新高,全年一共 5,265 架次發生意外,按年增 29.6%;亦比疫情前最高紀錄的 2019 年,多出 9.5%。

今年4月兩架的士於北角發生碰撞,司機下車處理。
今年4月兩架的士於北角發生碰撞,司機下車處理。

值得留意的是,自 2016 年後,雖然政府並未曾發出新的的士牌照,但近年領牌可落地行駛的的士數量逐年減少,由 2019 年的 18,132 輛減少至 2023 年底的 17,806 輛。換言之,即行駛的士數量減少,意外卻上升,按領牌的士計算,去年全年有 29.6% 的士曾發生意外,平均幾乎每三架便有一架於一年內發生意外;以全年計算,則為每日有 14 架的士發生意外。

資料來源:運輸署
資料來源:運輸署

司機:車頭多電話易分神

對於意外增加,杜燊棠表示,相信其中一個原因是更多司機依賴電話程式接單,部份車頭隨時擺放逾 10 部電話,司機又要鬥快「搶單」,必然會分神,「又要望住電話,又要望住交通情況,有突發事點會唔手揗腳震?」他又認為,意外問題與駕駛態度密不可分,司機心急趕往接客,「爭取時間做得一轉就多一轉」,結果容易發生意外。

周國強則不同意涉及的士的意外數量上升,認為只是司機發生意外後更傾向報案,而非私下和解。他解釋,疫情後司機收入減少,而不幸發生意外後,只要有醫生證明,便可以領取「交通意外傷亡援助計劃」(俗稱車手獎),其資助金額隨時比工作收入更高,故即使只是輕微碰撞,司機都會傾向先報案,以便日後領取資助。他又稱,由於現時更多市民駕駛電動車,維修費用高,令的士司機更加難以私下和解,必須報案再交由保險處理。

去年投訴數字 1.1 萬宗創新高 四分一涉拒載

除了意外數字創新高,投訴數字亦然,根據交諮會數據,2023 年一共有 11,452 宗的士投訴,與疫情期間的 2022 年相比,按年增 50.8%,當中最多的是拒載投訴,共 2,878 宗,即佔約四分之一。以全年計算,平均每日有約 31 宗的士投訴。若與疫情前最高紀錄比較,即 2018 年的 11,000 宗,2023 年亦多出 4.1%。

資料來源:交諮會交通投訴組
資料來源:交諮會交通投訴組

就此,杜燊棠表示近十年司機質素確有下降,尤其由於司機短缺,即使部份司機不時發生意外,或態度差,車主都會願意出租車輛,以免失去租金。他承認部份司機會拒載,但強調現時拒載未有清晰定義,有時未必是司機故意拒絕乘客上車。他分享自身經歷,曾有乘客並非於過海的士站上車,卻聲明只願支付單程隧道費,最終未有接載該乘客,「咁我係咪拒載呢?」

周國強:的士被當作出氣袋

周國強則認為,的士服務確有不周之處,市民有不愉快經歷,但認為投訴上升的一大原因,是行業素來的形象都是支持政府,當有人不滿政府,便將的士當作「出氣袋」。他續稱,不少司機都有怨氣,本身難以轉行,人工又不高,更有白牌車搶生意。他認為,政府雖有責任監管的士業,但一邊廂白牌車依舊放任營運,另邊廂對的士嚴厲執法,「司機驚炒牌驚到係車食飯」,再次促請政府打擊非法白牌車。

周認為,的士服務質素主要源自政策,例如兜路問題,可以強制的士安裝導航系統;拒過海問題,可以在熱門地點設過海的士站,部份地方加設後,情況即時大有改善。

問到如何改善上述問題,二人均認為,強制的士安裝行車紀錄儀,將有助減少意外,而且若司機與乘客爭執,都有片段佐證,希望政府盡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