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大灣區城市化 威脅后海灣濕地生態

【on.cc東網專訊】每年冬季,本港后海灣濕地都會迎來數以萬計的候鳥渡冬,然而有研究發現,大灣區的快速城市化,對后海灣及其周邊濕地的生態健康構成重大威脅,會為候鳥帶來不利影響。

位於中國南部珠江口的后海灣,是候鳥在東亞-澳洲遷徙通道(East Asian–Australasian Flyway)其中一個重要補給站。香港中文大學-埃克塞特大學環境持續與應變聯合研究中心(ENSURE)團隊,利用40年的長期環境數據,研究流域土地利用、水質和濕地容納大量候鳥的承載力變化,發現從1988年到2020年,泥灘、魚塘和基圍等候鳥覓食的重要地點,面積減少了30%;不透水表面覆蓋面積增加了15.6平方公里,主要是由於魚塘和濕地被轉化為混凝土結構,這些變化間接影響水質,破壞濕地生態結構,不利候鳥補給。據香港觀鳥會年度監測資料顯示,冬季候鳥的種群數量從2008年的最高點90,986隻,大幅下降至2022年的最低點48,157隻。

研究亦發現,大型底棲動物如蠕蟲、螃蟹和彈塗魚等,易受水質改變影響,其數量與候鳥數量有莫大關聯,而水質的顯著變化及底棲生物群落的改變,與大規模填海造地計劃和不透水表面的擴張有直接關係。深圳的發展是上述變化的重要因素,導致后海灣支援候鳥群的能力下降。

研究團隊表示,當局近年提倡發展北部都會區,在劃定市區邊界時必須格外謹慎,應防止現存棲息地進一步縮小和被破壞,建議當局實行嚴格規定及指引,以管理及減輕濕地生態系統城市化負面影響,並提倡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利用大自然生態解決城市化所引起的問題,如種植紅樹來過濾水質、保護濕地來減少洪災等。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