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果僅存「靠牆舖」 水電小店好風光

【Yahoo 新聞觀塘系列報道】中午經過「均記水電工程」,飄來一陣飯香。店東從飯煲拿出一碟蒸魚,然後盛滿一碗白飯,差不多 70 歲的他,就叫阿均,小店以自己命名,簡單而親切,在那個時代,彷彿理所當然。

在觀塘開店已有40多年了,年輕時跟人學師,後來朋友介紹,便來到這裏開店。店面很小,而且根本就不在室內,更似是搭建出來的,人們從瑞寧街的石梯走下來,穿過小巷到崇仁街,都會經過這裏。阿均笑說,小店拿的是「靠牆牌」,這種小販牌全港已沒幾個,在觀塘更是碩果僅存。

均記是店的名字,也是店主的名字。
均記是店的名字,也是店主的名字。
在崇仁街開店已有差不多三十年,店面不大,貨物卻擺放齊全。
在崇仁街開店已有差不多三十年,店面不大,貨物卻擺放齊全。

所謂的「靠牆牌」,是由食物環境衛生署發出的固定攤位小販牌照的一種,攤檔依附於大廈的牆邊,尚算「有瓦遮頭」,不用「走鬼」。他說做水電的不會經常留在舖內,反正是四處去做工程,所以地方不用很大。

昔日遊走廠廈 跑下山接柯打

店內層架放滿水電用具和配件,長形的店面,只有空間讓阿均一人站或坐着。他一邊吃飯,一邊指着對面的街市大樓,說當年開始在這裏擺檔時,大樓還未起,「舊樓就有,前面只是一大片泥地」。從前買東西,可以到小販攤擋去,現在很多都被安置到地下市集了,他沒說不好,但自己沒有去過,更沒有想過要在地底市集購物,卻感慨,改變原是永恆,而自己也有隨時要走的心理準備。

店外右上角貼着紅色小牌,就是均記的「靠牆牌」小販牌照。
店外右上角貼着紅色小牌,就是均記的「靠牆牌」小販牌照。
阿均說,「靠牆牌」本來也不多,因為很少這種依靠着大廈而又有開揚環境的位置。
阿均說,「靠牆牌」本來也不多,因為很少這種依靠着大廈而又有開揚環境的位置。
嚴格來說「靠牆牌」不算一間舖,只是依附於大廈外牆的一個檔口。
嚴格來說「靠牆牌」不算一間舖,只是依附於大廈外牆的一個檔口。

從前生意是真的好,十幾歲從大陸來香港,投靠了在永和街開店的師傅。後來到了觀塘開了自己的店,雖然是半開揚式的檔位,但已很滿足。水電這一行,當然有過輝煌時代,70、80年代這區工廠林立,他遊走於廠廈之間,工作多得接不完,收到「柯打」就立即跑下山到開源道、鴻圖道去,「仔女小時候,會幫手看舖,現在他們都長大了」。而他亦不再需要四處跑了,因為很多工廠大廈早已變成了商廈,「現在做街坊客,哪有這麼多需求?」

阿均這一行,見證着90年代工廠北上,南水北調,時勢如此,人在歷史巨輪中,只能努力適應。觀塘區由盛極一時的工廠區,變成商業區,從前做大工程,現在只是一些寫字樓的小修小補,收入當然大不如前,他說從前幾十萬一個月也是等閒事,現在只有幾千元,聊勝於無。

現在大部份顧客都是附近街坊,均記還會維修家電。
現在大部份顧客都是附近街坊,均記還會維修家電。

「做得一日得一日」

他每天也會自己買菜煮食,那天他蒸了魚,隔天就是肉餅,偶爾會買些叉燒。他說生活就是這樣,活了差不多70年,最大樂趣就是繼續工作和每天做飯,「我是順德人,喜歡自己做菜,不買外賣」。四周重建,他也有想過他朝有日,自己的店要被清拆,可以去哪,其實他心底裏就是甚麼地方也不想去,「做得一日得一日,幾十年在觀塘,去第二區沒有這麼舒服了。」

看着店旁那道石牆,和周邊的巨樹,大樹好遮蔭,也許均記也是被庇護着的,「那時候,整條街也是木屋」。從前,在木屋之間,豎立着這幢簇新的唐樓,然後他在這兒開店了,後來木屋被清拆,唐樓也就變成了舊樓,而這家靠牆的老店,竟成了一道不太耀眼卻獨特的風景。

賣電燈泡和簡單的工程物料只為了過日子。
賣電燈泡和簡單的工程物料只為了過日子。
店舖雖小,但貨物卻有條不紊的在玻璃櫃中排列着。
店舖雖小,但貨物卻有條不紊的在玻璃櫃中排列着。

【Yahoo 新聞觀塘系列報道・逢星期一、三、五推出】

新聞專輯:細看觀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