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港未可斷言陷結構性財赤

政府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未來5年合共發債6000億元,隨即香港惹來「借貸度日」的質疑,並憂慮當局已陷結構性財赤。穆迪評級主權風險部副總裁、高級信用評級主任Martin Petch接受本報專訪表示,香港現時發債規模未算過度,判定本港已陷入結構性財赤乃言之尚早,未來關鍵在於政府就改善財政狀況所作出的應對策略,而左右本港評級的重要因素仍為內地經濟情況。此外,有學者就建議政府可選擇發行3至5年期債券,並最好10年左右完成新界北部都會區建設,若基建延誤,或要面臨利率上升風險。

發債規模不高 有融資空間

本港連續5年出現財赤,政府擬加大發債亦為人詬病,對於有關憂慮,作為評級機構一員,Petch指出,特區政府一直奉行審慎財政政策,建立了龐大的財政儲備,且現時本港發債規模不算過高。更重要的是,即使公共債務佔香港GDP的比例料由去年4.3%攀升至未來幾年約13%至14%,如此水平依然低於其他經濟體。

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馮國經馮國綸基金經濟學教授鄧希煒亦認同,本港發債規模不算高,新加坡債務佔GDP水平已超越雙位數一段時間,目前剛開始減息周期,倘本港往後5至10年發債屬穩健做法,建議政府可發行3至5年期債券、回報3至4厘,相信在今轉減息周期能吸引充足需求。

不過鄧希煒提醒,北部都會區最好於10年左右完成建設,假如項目攤長至十多二十年便「什麼事情都會發生」,或會跨進另一個加息周期,屆時發新債再融資恐將「捱貴息」。他又提到,鐵路頂目如上水古洞站、元朗洪水橋至前海鐵路等,能增加資金流及人流,港鐵上蓋亦能提供物業相關回報。至於新建工業城例如河套深港科技園、新田工業區等,則難言3至5年內是否一定有回報,惟這些項目長遠對經濟轉型及多元化發展屬正面。

撇除大型基建的龐大開支,人口老化也正加劇本港長期財政壓力。儘管如此,Petch形容,現時便斷定香港經已進入長期結構性赤字則略為過早(a bit premature),因政府會有政策應對,例如推出措施支持經濟增長並帶動財政收入,不會對財赤坐視不理。

內地經濟狀況左右港評級

Petch認為,「港府可以改變稅收政策,也可重新檢視公共開支」,關鍵在於極度依賴房地產收入的香港政府,在面對財赤困局時的政策回應,包括但不限於擴大稅基、嚴控支出、提升開支效率等。

政府預測本港將於2025/26財年重新錄得綜合盈餘,穆迪估計本港走出財赤的時間點與政府相若。Petch補充,本港自身、內地與環球經濟增長力度,以及政府採取的稅務政策選項,都會影響庫房何時扭虧;不過,隨着本港經濟未來復甦並推動稅收回升,加上過往幾年疫情相關開支已告一段落,Petch相信當局財政收入將改善。而本港的環球服務供應商定位,連同其高質的人力資本,所形成的競爭力水平,讓本港有足夠韌性應對經濟衝擊。

穆迪去年12月確認香港及中國的長期信用評級分別為「Aa3」及「A1」,但一併把中港信用評級展望由原先的「穩定」下調為「負面」。穆迪當時解釋,調低中國評級出於地方債及內房問題,下調本港評級的舉措則反映中港之間更趨緊密的政治、制度、經濟及金融方面的連繫。

Petch強調,香港各項優勢,包括經濟實力、財政能力、經濟決策力,以及應對外部風險的能力,至今未見重大變化,因此本港評級維持高於中國一個級別的差距。惟內地狀況與可能隨之而來的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卻是左右本港評級重要因素,「倘內地經濟增長明顯放緩,顯然會產生傳導效應,使內地評級的變化影響到香港評級。」

採訪、撰文:余倩敏、王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