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極少具攻擊性 病發或因環境壓力 專科醫生建議公眾及家屬應對方法

坊間普遍對「精神分裂症」存有負面印象,容易將精神分裂症與攻擊性兩者扯上關係。
坊間普遍對「精神分裂症」存有負面印象,容易將精神分裂症與攻擊性兩者扯上關係。

因應近月社會出現多宗疑有精神病患者傷人個案,喚起大眾關注精神分裂症。坊間普遍對「精神分裂症」存有負面印象,容易將精神分裂症與攻擊性兩者扯上關係。下文邀請精神科專科醫生從青少年常見精神病入手,並集中以精神分裂症為例,拆解其病理之餘,同時提供臨場應對及照顧患者的貼士,讓大眾加深了解,釋除疑慮。

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接受《Yahoo 新聞》專訪時表示,據其臨床經驗,留意到本港青少年常見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抑鬱症及焦慮症等等。當中近日較受關注的思覺失調,學名為精神分裂。此症最常見的病發時間是十幾至廿幾歲的青年階段。此症發病原因與遺傳因素,環境壓力因素,濫藥習慣等有關。參考文獻,全球發病率為一百人當中有一人患上;若以香港七百萬人口推算,即本港可能約有七萬個患者。

欲了解此症,先理清思覺失調其實是形容患者的病況本質,即患者的「思」想及感「覺」脫離現實,可能出現思維及言語紊亂、妄想、幻聽及幻覺等癥狀。視乎發病時間長短,如果患者於四周內痊癒,就可能屬於急性精神病。相反如果患者多於四周仍未痊癒,就可能屬於精神分裂症。

患者的「思」想及感「覺」脫離現實,可能出現思維及言語紊亂、妄想、幻聽及幻覺等癥狀。
患者的「思」想及感「覺」脫離現實,可能出現思維及言語紊亂、妄想、幻聽及幻覺等癥狀。

專家建議應對方法

談及精神分裂症的迷思,不少人容易將以上病症與攻擊性扯上關係,張醫生表示若參考以往文獻,以傷人案例而言,會發現數量比例以「非病人」較精神分裂症病人為多。直至近年研究對此亦未有定案,可謂兩者都有一定的數字比例。

事實上,張醫生指臨床上發現不少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現被害妄想情況,並觀察到當中大多患者不會主動攻擊別人。若他們出現攻擊行為,可能背後動機大多出於自保。他舉例曾有患者自覺於街上被人惡意跟蹤,擔心遭受攻擊卻又甩不開,於是出於保護自己的意圖而攜帶武器「防身」。

張醫生進一步舉例,如市民在公眾場合發現有疑似患者神情古怪並手持武器等,可以下列四大方法作出臨場應對:

(一)首要顧及自身安全,退開並保持適當距離

(二)避免望向對方或有視線接觸,容易令對方以為旁人有負面企圖,因而受到刺激及動怒。

(三)避免以「睇熱鬧」方式將對方團團圍住或起哄,此舉有機會令對方誤以為旁人有意對自己不利。

(四)如感到安全受威脅,盡快向相關保安人員通報及報警求助。

另一方面,若作為患者家屬,當面對對方可能出現的妄念,例如自稱被惡意團體跟蹤,此時無須爭辯真假,因為否定對方的妄念,容易令其產生「連家人都不相信自己」的想法,對家人失去信賴。家屬同時需避免向對方的妄想加以肯定,令對方更堅信妄念。家屬可以「既不支持又不反對」的態度回應,舉例針對對方所描述的遭遇,表示「咁都好慘」,藉此安撫對方。

張醫生提到,精神分裂症患者若不觸發妄想及幻覺等病徵,可以日常談吐及舉止正常,如常上班上學。患者大多缺乏病悉感,自覺無病,因而不會主動,甚至抗拒求醫。此時家屬可以勸說對方,適時尋求專業醫生協助。

若患者病情受到拖延,其腦結構可能遭到改變及受傷,有機會影響自理能力。
若患者病情受到拖延,其腦結構可能遭到改變及受傷,有機會影響自理能力。

愈早治療成效愈好

治療精神分裂症,大多以藥物為主導,再配合職業治療及復康治療。患者可以口服或針劑方式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普遍食藥後一至兩周會有明顯改變,例如有效減少妄想及幻聽情況等等。

張醫生形容此症「愈早醫愈好,愈拖愈難醫」,若患者病情受到拖延,其腦結構可能遭到改變及受傷,有機會影響自理能力。他舉例曾有女學生患者參加學校宿營活動後徹夜難眠,洗澡時更要求母親陪同及關燈,只因她認為被人持續以儀器惡意偷窺,因而陷入恐慌。最終她經家人勸說後求醫,服藥後於短期內成功痊癒。

張醫生續指,目前社會對精神病仍存有不少負面標籤及誤解,例如有人認為精神科藥物等於「懵仔丸」,或者患上精神病後一世難以痊愈等等,希望大眾透過加深了解,對精神科疾病加以接納,令相關患者得以受惠。

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形容,精神分裂症「愈拖愈難醫」。
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形容,精神分裂症「愈拖愈難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