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膠樽的煩惱》 拍攝有心人回收廢膠賦新生命 社區放映喚醒回收意識

【Yahoo 新聞報道】香港人每日使用500萬個膠樽。紀錄片《膠樽的煩惱》探討本港膠樽回收困境,以及社會上一些有心人如何為回收出一分力。有人到「入樽機」回收膠樽、有人召集街坊「call車回收」,亦有設計師將膠打碎熔化後,以注塑方式造成實用的塑膠產品,希望延續塑膠的生命。拍攝紀錄片的團體希望藉社區放映,喚醒市民回收膠樽的意識,「而家疫情開始復常,係咪可以喺回收方面做返好啲呢?」

攝:HLKP

黎穎詩(右)找來朱仔拍攝紀錄片,希望讓更多人了解膠樽被丟棄後的去向。
黎穎詩(右)找來朱仔拍攝紀錄片,希望讓更多人了解膠樽被丟棄後的去向。

團體「城市日記」拍攝《膠樽的煩惱》,製作歷時兩年。紀錄片監製兼導演黎穎詩指,香港不少茶飲店使用即棄膠杯,部分食肆即使堂食都以膠樽裝豆漿或奶茶等餐飲奉客,希望透過紀錄片倡公眾「減少用膠樽、用咗都循環再造、多啲回收;買少啲樽裝飲品,對地球多啲保護。」黎亦明言紀錄片的目標觀眾是一般市民,「唔係本身特別注意環保嗰批」,藉此推介一些較易實行的方法實踐環保。

黎穎詩希望紀錄片能喚醒市民對膠樽回收的關注。
黎穎詩希望紀錄片能喚醒市民對膠樽回收的關注。

片中朱煒傑 (朱仔) 是塑膠升級再造設計師,亦是品牌「Gaau1 Up」的聯合創辦人。品牌2016年起將塑膠回收再造,當中「2號膠」及「5號膠」經風乾程序後,再打碎、熔化,透過注塑機將膠粒改造成行山扣、鎖匙扣、牙刷座、燈座甚至座椅等。朱仔受訪時展示以膠樽、漂白水樽及沐浴露樽等塑膠重新製造的燈座,「回收嘅膠都可以做到好靚嘅嘢、好有份量。」紀錄片中朱仔還會細心清洗回收得來的塑膠樽,視它們為寶物,笑稱猶如愛車之人把自家跑車洗得一塵不染。

色彩繽紛的塑膠產品,全以廢棄塑膠再造而成。
色彩繽紛的塑膠產品,全以廢棄塑膠再造而成。
攀石是朱仔的興趣,故製造新產品時,亦有設計行山扣。
攀石是朱仔的興趣,故製造新產品時,亦有設計行山扣。
膠樽蓋積少成多,可以製作不同類型的塑膠產品。
膠樽蓋積少成多,可以製作不同類型的塑膠產品。
右方的藍色學生凳,以口罩回收所造而成。
右方的藍色學生凳,以口罩回收所造而成。

踩單車碎膠 口罩廢膠變學校櫈

朱仔更製作碎膠機,最新的一部是以踩單車方式推動,將膠樽蓋、飯盒蓋等膠類𠝹碎。疫情之下,朱仔亦收集酒精膠樽及乾淨口罩等。口罩含PP膠,可用作注塑工序,他就把口罩與其他膠混合,重新製作成「學校凳」,為廢棄的膠賦予新生命。

朱仔自行研發「人力碎膠機」,以踩單車的方式推動機器,逐少將塑膠切碎。
朱仔自行研發「人力碎膠機」,以踩單車的方式推動機器,逐少將塑膠切碎。
朱仔自行研發「人力碎膠機」,以踩單車的方式推動機器,逐少將塑膠切碎。
朱仔自行研發「人力碎膠機」,以踩單車的方式推動機器,逐少將塑膠切碎。
膠樽蓋經過碎膠機之後成為碎膠,更易熔化注塑。
膠樽蓋經過碎膠機之後成為碎膠,更易熔化注塑。

片中亦有其他受訪者為環保出一分力。綠惜地球前高級項目主任劉兆朗 (Edmond)曾任環保工程人員,後來轉職環保倡議,了解到2019年PET膠樽回收率仍不足1%。他親身了解膠樽回收機的使用狀況,亦分析回收率偏低的原因,批評膠樽回收機每回收一個膠樽獲一毫的安排「係將回收責任推比基層」,同時亦欠缺系統及制度推動市民回收,希望引入生產者責任制去提高回收率。另一受訪者Vivian則發起「不是垃圾車」活動,每月與八鄉街坊合租貨van,將各家庭的回收物運到信賴的回收商,只因「唔想大家畀心機分咗嘅嘢最後去咗堆填區。」

「玻璃樽都可以按樽,膠樽點解做唔到?」

作為導演及監製,黎穎詩希望觀眾了解「有啲人係好努力咁推動緊環保」,亦希望政府「喺recycling(回收)加把勁」,「玻璃樽都可以按樽,膠樽點解做唔到?」朱仔指他和其他紀錄片主角一樣關注環保,「其實唔係特別有錢,個個人都做到,個個都可以關注」,亦希望將鼓勵回收的信息「滲畀佢哋」,當資訊慢慢累積,「就會諗起啲嘢可以回收」。

燈座以不同的膠樽重塑而製,「波波燈罩」物料源自商場聖誕裝飾的廢棄物。
燈座以不同的膠樽重塑而製,「波波燈罩」物料源自商場聖誕裝飾的廢棄物。

紀錄片《膠樽的煩惱》將於2月18日下午四時,於銅鑼灣希慎廣場9樓Urban Sky免費播映,黎穎詩博士及朱仔均會到場分享,朱仔更會攜同碎膠機到場,讓觀眾進一步了解如何將廢棄塑膠重新再造。

登記留位:https://forms.gle/H34zjGNmrJMQ8JK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