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斑狼瘡患者必知!醫生講解治療新指引 生物製劑控制炎症減器官受損

紅斑狼瘡患者必知!醫生講解治療新指引  生物製劑控制炎症減器官受損
紅斑狼瘡患者必知!醫生講解治療新指引 生物製劑控制炎症減器官受損

據估計,每10萬港人中約有60人患紅斑狼瘡症,年輕女性更是高危一族*!輕則皮膚出疹和出現關節痛,嚴重更會影響全身器官,需要及早治療以控制病情。風濕病專科楊韻姸醫生表示,過去主要倚靠類固醇治療,但長期使用易有副作用。最新國際治療指引建議引入生物製劑,除了可減低類固醇使用劑量,臨床數據亦顯示有助緩解狼瘡腎炎,為患者提供新治療選擇。

免疫系統異常攻擊器官  可併發腎炎

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is, SLE)屬於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因免疫系統失調而異常產生過多抗體,錯誤地攻擊自身細胞及組織。楊醫生指出,最典型症狀是皮膚出現俗稱蝴蝶斑的紅疹,但除了皮膚,全身器官都有機會受波及,例如關節、心臟、腎臟及神經系統等,誘發各種併發症。

「當中以腎炎最常見且嚴重,約三分一患者會患上狼瘡腎炎,嚴重可致腎衰竭,甚至有約5至30%狼瘡腎炎患者在確診後10年內會演變成末期腎病。」楊醫生強調,紅斑狼瘡症的病徵多樣化,患者應及早求醫,檢查併發症是否由與紅斑狼瘡引起,盡早接受適當治療,避免對器官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長期使用類固醇增副作用風險

醫生在治療時會考慮病情活躍和嚴重程度,採取不同的用藥方案,包括抗瘧疾藥物、免疫調節劑及類固醇等,目標是盡快壓制炎症。其中最常用是口服或注射類固醇,雖然有助控制炎症,但長期使用可能出現副作用:「有機會導致心律不正、骨質疏鬆、高血壓、糖尿病等,並且增加感染風險,因此近年國際指引建議減低類固醇使用劑量,以減低副作用風險。」

新建議引入生物製劑  緩解狼瘡腎炎

根據歐洲風濕病學會(EULAR)於2023年發表的最新治療指引,對炎症活躍的患者有以下建議:

  • 類固醇用作過渡性治療,劑量降至每天5毫克或以下

  • 經醫生評估後可加入生物製劑(Biologics),加速控制病情並減低類固醇劑量

楊醫生解釋,生物製劑有皮下或靜脈注射方式,在香港已注册並使用超過10年,能針對兩種被異常激活的發炎因子產生作用,包括Blys(B淋巴細胞刺激因子)和type 1 interferon (第一型干擾素),而大部分系統性紅斑狼瘡都由Blys途徑的異常激活,導致免疫系統失調。「類固醇仍然是治療紅斑狼瘡的第一線藥物,而新指引建議可以提早加入生物製劑,逐步減少甚至停用類固醇,有效控制病情在低活躍度水平。臨床數據亦顯示對緩解狼瘡腎炎有幫助,最終減少器官受炎症損傷。」

與醫生商討用藥對策  改善生活質素

至於有患者擔心用生物製劑或要「打一世針」?楊醫生解答:「我們會建議先觀察半年藥物效果、有否引起不良反應等,再考慮是否繼續用藥。新指引亦建議在成功控制狼瘡腎炎後,應繼續使用生物製劑至少3年,並經歷至少2年緩解期後,便可在醫生指導下逐步減少藥物劑量,甚至可以完全停藥。」

楊醫生最後提醒:「不同藥物均有助控制病情,患者可以主動詢問主診醫生,了解自己的病情是否適合加入生物製劑,從而制訂合適的治療對策 ,改善長期生活質素。」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系統性紅斑狼瘡
https://www.hkarf.org/zh-hant/rheumatic_diseases/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