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丨與孩子一起理財,原來可以拉近親子關係?
對很多人來說,和親人談「錢」就是一場惡夢,更遑論與親人一起理財了。不知各位讀者有否這樣的經驗?難得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母親突然開口問:「細佬,家用都好耐冇加啦喎?」弟弟面有難色,顧左右而言他,將飯不斷送進口裡,姊姊見狀就為弟弟打圓場:「呀,媽,上次你話部電話唔聽話嘅?而家點呀?攞嚟睇下?」事情就此告一段落。然而,事情真的完結了嗎?常言道:「講錢傷感情」,相信這對姊弟從小到大都很少與父母認真地談過錢銀的事。而筆者認為,一直避談、對金錢沒有共識,錢銀的事將會釀成更大的事,甚至一發不可收拾。
金錢往往都很容易為親子關係帶來張力。子女年少時,如何使用零用錢會帶來爭執;當子女長大了,家用就成了暴風雨的風眼。然而,倘若能處理得當,理財不但不會破壞關係,更會增進親子關係。
父母的責任會不自覺變成權威和制約
首先,我們要了解到親子關係涉及身份上的地位不同。在華人文化中,父母為長輩、子女為晚輩的地位分野相對清晰和明確,換句話說,父母是施予者、照顧者,肩負著照顧責任,帶有權威地兼顧家庭的需要;子女則是接受者、被照顧者,因為被照顧,所以往往傾向只關注自己的事,同時亦受制於施予者。
以零用錢為例,子女的零用錢是由父母給予的,因為一直都是被照顧的角色,因此亦較容易視之為理所當然,只想關顧自己想要的事,例如拿零用錢來買遊戲等;而父母肩負著管理家庭財務的責任,認為子女應將零用錢用作更有益的事,便不自覺以權威阻止其買遊戲,使子女花費零用錢時受到制約。
相信讀者都感受到,這份關係的張力,便是來自於父母使用權威來制約只懂關注自己的子女。子女無法理解父母的苦心,父母亦難以讓未成為施予者的子女明白責任的重要。其實,要讓子女從接受者成長成為施予者,有效方法是要先擴大他們的管理權限,亦即讓他們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金錢,當中包括決定如何用零用錢的權力。
讓子女掌握金錢使用權 學懂照顧自己
如此一來,子女就不再是單純的被照顧者,而需要開始「照顧自己」,甚至在管理得宜時,還可以將金錢用於照顧別人上。而父母的角色亦由純粹的照顧者,轉換成照顧與指導者。與子女商討用錢的方向及計劃,既是一個諮詢和協商的過程,也是孩子學習自主的過程,不但有助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學習做合適的決定,更能使孩子體會到父母對其的重視及尊重,關係自然更進一步了。
還記得筆者初出社會工作時,雖然薪水微薄,但也主動請家人吃了一頓豐富晚餐,因為自覺能以此答謝家人亦是賞心樂事。誰知翌日早晨,便看見到家母留下便條和昨夜請客的晚飯金額,上面寫道:「昨晚媽媽很高興,但賺錢不易,你留著用!」家母不是一個很懂得表達的人,很感恩她能夠在我學習成為施予者的過程中,讓我知道她對我的愛總是不離不棄。如果是你,你會不會收下這筆錢呢?
文章由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姚紹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