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藝力聚火炭

藝術家Winnie Davies以熒光色創作的《Abstract Calligraphic Neon Lights in Hong Kong》。

【星島日報報道】十八年前,本地藝術家因火炭區工廈租金便宜,紛紛開設工作室,更聚集成村,並相約每年擬定開放日,互相交流,同時歡迎公眾參觀。「火炭藝術工作室開放日」近年參觀人數逾千,更有海外知名藝術學校和團體前來取經,令人好奇這條自然生成的「火炭藝術村」,究竟有何秘訣成功吸納人流? 小記於上周末遊走火炭十一座工廠大廈,參與「火炭藝術工作室開放日」活動,親訪三十二家不同風格工作室,發現各工作室主題迥異,油畫、多媒體藝術、繪畫、書法、裝置藝術等,創作包羅萬有,藝術價值甚高,令人目不暇給,活像工廈版《Art Basel》,只不過並非聚集於大型會場,而是在藝術家平時工作的工廈環境舉行,倍添親切感。小記目測,大部分工作室都出現「爆場」情況,學校團體、一家大細、藝術愛好者、策展人等,絡繹不絕,為了在人流中逆流而上觀賞藝術品,小記不知說了多少遍「不好意思」,可見開放日受歡迎程度。 開放日聯絡人兼消歎場(Joy Art Club)的知名藝術家Winnie Davies(蕭愛冰)分享:「活動愈來愈受歡迎,每小時平均多於三十人參觀,近年更吸引歐美知名藝術學校、團體和獨立工作者參觀,知名的有佳士得和蘇富比藝術學院,策展人和畫廊也趁機發掘藝術家。有些海外藝術家參觀後愛上這里的藝術氛圍,如現時與我共用工作室的美國藝術家Joseph Watsons和俄羅斯藝術家Sergei Rozhnovtt,便很想參與其中,甚至搬來香港,落腳火炭進行創作。」 她續說,2000年左右,華聯工業中心開始出現兩至三家工作室,大家傾談後訂立一天為開放日,互相交流,初時只開放給業內工作者,直至2007年得到贊助支持,遂開放予公眾人士,但兩年多後已不獲贊助,這期間藝術家能直接面對群眾,讓大家認識藝術,深感這樣推廣藝術很不錯,於是繼續合作,續辦免費開放日。「藝術家於現場直接向公眾人士分享每件作品的創作故事和歷程,相對於在畫廊,更能親近公眾和令他們了解每件創作。」 有別於JCCAC、PMQ等藝術場地,「火炭藝術村」沒有第三方管轄,也沒有政府或機構參與,所有藝術家均獨立自主,工作室自負盈虧,舉辦開放日完全屬自發性活動,每年約於夏天招募工作室,大家義務擔任不同崗位,今屆Winnie Davies擔任聯絡人,Artist's Den的Winnie Chan做會計,十三吉祥工作室的太歲(黃偉麟)負責雜務和拍片,光效研究室的阿水營運社交平台,藝舍的陶瓷藝術家賴志剛製作網站,地圖由Paper Scissors Stone的Judy設計,各人發揮團結精神,至於印刷地圖等開支,乃眾人各夾數百元支付。「我們強調不要資助,免去繁複的工序和行政工作,以最經濟的方法推動藝術,平日把心思放在創作上,不斷提升自己的水準。」Winnie Davies續認為,現時火炭藝術家擁有高度的獨立性和自由度,乃藝術家心中最理想的藝術村,也是最適合藝術村長遠發展的方向。 公眾在這種模式也能受惠,可以自由揀選自己想看的作品,「一般畫廊會揀選了某藝術家的作品,你只能看買手的選擇,但在火炭,公眾可自由出入藝術家的工作室,觀看藝術家的所有作品,與藝術家交談,欣賞自己最喜歡的作品,自主性更大,不像中環的畫廊般感覺高級,卻有距離感。」 然而,近年藝術村的工作室數目有減少迹象,Winnie Davies指其中一個原因是有些藝術家可能組織家庭,忙於照料孩子,暫時休息,另一原因是租金比十八年前上升兩倍以上,負擔增加,部分藝術家改為合租一個單位,使工作室數目減少。Artist's Den工作室有五位藝術家,Winnie Davies的工作室連她在內有三位,所以實質藝術家數目沒減少過。「對每個藝術工作者來說,最大的夢想便是擁有一家屬於自己的工作室,進行創作。我和許多藝術工作者也有一份正職,以教書或教畫為主,盡力維持工作室。」雖然租金上升,但火炭工作室十八年來熱誠依舊,藝術家之間更團結,相信火炭藝術村可長遠地維持下去。 小記提提大家,華聯工業中心內最多工作室聚落,建議先由沙田站搭60K小巴,於桂地街下車,由華聯開始藝術之旅,然後向火炭站方向,參觀聯邦、安盛工業中心等餘下工作室,這是欣賞開放日最舒適的路徑。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