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區域性研究 揪污染排放源頭

本港空氣污染問題,近日變得嚴重。
本港空氣污染問題,近日變得嚴重。

本港空氣中臭氧濃度在過去10年間不降反升,環保署聯同中文大學、城市大學、理工大學和科技大學的學者們,組成大氣合作研究團隊,與不同國際專家及大氣合作研究團隊,研究區域性臭氧以及光化學煙霧污染的排放源、污染傳輸路徑、傳輸演化過程,並制訂控制策略。環境保護署助理署長梁啟明表示,本港大部分污染物平均值於去年均呈下降趨勢,例如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等,但臭氧有增無減,更由2011年至今平均上升34%,並提到問題屬區域性議題,因此研究覆蓋大灣區。

環保署牽頭的「研究和制定科學的區域臭氧和光化學煙霧控制策略」計劃為期3年,研究團隊期望能透過在各區架設新進實時監測儀器、建立多站點雷達網絡,以及在每年一至兩個高臭氧日子,於海、陸、空共80處抽取空氣樣本,監測大氣中活性揮發性有機物(VOC)的成分及變化等,再透過實驗室分析有關成分及來源,並建立光化學模型綜合分析多項監測結果,找出導致臭氧形成的主要污染物,助制訂針對性減排政策,解決臭氧問題。

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研究所所長劉啟漢指,不同區域或地方形成臭氧的有機物,均有不同,且部分活性物質在環境中的濃度非常低,因此需要高端科研儀器及專家團隊深入研究,冀透過科學幫助解決問題。他又說,臭氧問題的嚴重性已在近日反映得到,本港各區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近兩周幾乎每天達甚高及嚴重級別,而其中短期健康指數升高,幾乎均由臭氧導致。

2024年出報告 助訂減排政策

所收集的數據及樣本,會於新成立的科大「VOC黃金標準實驗室」分析VOC的成分、源頭及區域分布,以找出形成臭氧的主要污染物;同時亦會以先進的光化學模型綜合分析多項監測結果,改進和驗證空氣質素預測模型等,繼而開展情景分析,綜合評估不同減排策略對降低臭氧的成效。此外,也會有由香港及內地專家組成的督導委員會,監測研究進展及成果,確保以科學結果指定最終的臭氧控制策略。

梁啟明表示,今年9月已完成第二次大型採樣,正分析有關樣本解決數據,預計明年年底完成第三次採樣後2024年會有完整報告。他指,研究有助找出臭氧成因及傳輸軌迹,讓3地政府清楚知道要管制哪些污染物的排放,才能解決臭氧問題,更好制訂減排政策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