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於英國時間9月8日下午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城堡離世,享年96歲,是英國歷來在位最長的君主。英女王在位超過70年,期間曾任命第15位首相,代表英國到訪過百個國家,來讓我們回顧她的傳奇一生,重溫她的傳奇經歷。
孩提時期
伊利沙伯二世於1926年4月21日出生,她的祖父是英國國王喬治五世,伯父愛德華八世才是當時的王位繼承人,而父親當時還是約克公爵,因此繼承英國王位的機會甚微。
伊利沙伯公主自小愛與哥基為伴,曾飼養超過30隻哥基。(圖:Lisa Sheridan/Studio Lisa/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成為王位推斷繼承人
1936年,伊利沙伯公主的祖父喬治五世逝世,而伯父愛德華八世於繼位的一年內,為了迎娶華麗絲·辛普森而退位,於是,伊利沙伯的父親即位成為喬治六世,當時十歲的伊利沙伯隨即成為第一順位繼承人。
左起為伊利沙伯王后、伊利沙伯公主、瑪麗王太后、瑪嘉烈公主及國王喬治六世。在國王喬治六世加冕當日,伊利沙伯公主亦戴上了小王冠。(圖:Universal History Archive/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二戰期間
在戰爭期間,伊利沙伯公主與妹妹瑪嘉烈公主曾到蘇格蘭巴摩盧城堡(Balmoral Castle)、皇家莊園(Royal Lodge)及温莎城堡避開戰火。在1944年,18歲的伊利沙伯公主加入「國內婦女支援部隊」(Women's Auxiliary Territorial Service),並接受汽車修理訓練。
伊利沙伯公主正在學校更換車軚。(圖:Roger Viollet via Getty Images)
伊利沙伯公主在戰時駕駛救護車。(圖:Bryn Colton/Getty Images)
在歐洲戰場勝利日(V-E day.),英國首相邱吉爾宣佈二戰歐洲戰場戰爭結束,英國皇室在白金漢宮陽台向國民揮手。
首次外訪
伊利沙伯是英國史上外訪最多的君主,自1947年首次隨父母到南非外訪起,直至2000年後才因為身體問題而減少外訪。
伊利沙伯公主與瑪嘉烈公主跟隨父母外訪,伊利沙伯公主首次外訪的目的地是南非,旅程長達三個月。(圖:Hulton Archive/Getty )
與愛丁堡公爵結婚
伊利沙伯公主與愛丁堡公爵的婚姻長達73年,英女王曾表示自己在13歲時就愛上了愛丁堡公爵,後來亦曾於二人慶祝金婚時,指夫君為她的「力量與支柱(strength and stay)」。
1947年7月11日,伊利沙伯公主和菲利普·蒙巴頓上尉在白金漢宮宣布二人訂婚的消息。 (圖:Topical Press Agency/Getty Images)
英國廣播公司(BBC)向2億人轉播伊利沙伯公主和愛丁堡公爵的婚禮,二人婚後居住在克拉倫斯府(Clarence House)。(圖:© Hulton-Deutsch Collection/CORBIS/Corbis via Getty Images)
繼承王位
喬治六世的健康每況愈下,於1952年2月6日因肺癌離世,伊利沙伯公主與愛丁堡公爵從外訪肯亞的旅途中回國繼位。
1952年,國王喬治六世因肺癌逝世,伊利沙伯公主與愛丁堡公爵從肯亞訪問途中返國繼位。英國廣播公司(BBC)轉播伊利沙伯二世的加冕典禮,是歷史上首次讓電視台現場轉播加冕典禮,吸引英國七成半人口收看。
英國廣播公司(BBC)轉播伊利沙伯二世的加冕典禮,是歷史上首次讓電視台現場轉播加冕典禮,吸引英國七成半人口收看。圖中為退位的溫莎公爵及其妻華麗絲·辛普森在巴黎觀看轉播。 (圖:PA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外訪與接待
英女王作為國家元首,雖然沒有管治的權力,但仍是國家的代表。她的職責之一便是代表英國進行外訪,以及在外國政要訪英時負責接待。
伊利沙伯二世到訪前英國殖民地迦納,在庫馬西運動體育場(Kumasi Sports Stadium)觀看阿散蒂酋長的杜爾巴儀式(Durbar)。
英女王在1970年的訪問澳洲和新西蘭之旅中,首次摒棄慣常在坐駕上向人群揮手的做法,改為在人群中步行走過,與人群拉近距離,後來這個做法更成為英女王與群眾見面時的慣常安排。(圖:Keystone/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英女王曾接見艾森豪、尼克遜、卡特、列根、老布殊、克林頓等多位美國總統,圖為1961件英女王邀請甘迺迪及賈桂琳到白金漢宮時的合照。
英女王於1986年訪華,會晤李先念等中國領導人,還參觀兵馬俑、北京長城、故官等古蹟。(圖:Ron Bell/PA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若望保祿二世於1982次的首次訪英甚具歷史意義,是次到訪是450年來首位教宗到訪英國,象徵聖座與英國間的聯繫。(圖:Tim Graham Photo Library via Getty Images)
英女王1983年出訪印度期間,向德蘭修女頒發功績勳章。(圖:Ron Bell - PA Images/PA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兩度訪港
英女王曾於1975年及1986年兩度與菲臘親王訪港,二次訪港期間也曾到沙田馬場觀賞賽事,以及到公屋探訪家庭,展現親切的一面。
英女王到訪當時剛落成的愛民邨。(圖:Fox Photos/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英女王在中環大會堂外檢閱駐港英軍,隨後到和平紀念碑獻花獻花。(圖:John Shelley Collection/Avalon/Getty Images)
圖為英女王在第二次訪港期間到訪沙田馬場,為勝出的騎練馬主頒獎。(圖:John Shelley Collection/Avalon/Getty Images)
英女王與菲臘親王在2011年出訪愛爾蘭,行程中向愛爾蘭獨立紀念碑敬獻花圈。作為百年來首位到訪愛爾蘭的英國君主,此舉大大拉近了兩國的關係。(圖:Tim Ireland/PA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家庭生活
伊利沙白公主童年在倫敦度過,與妹妹瑪嘉烈公主一同在家接受教育,更從小養成對馬匹和哥基犬的鍾愛。自伊利沙白公主13歲邂逅菲臘起,二人便開始書信來往,直至1947年菲臘與伊利沙白公主宣布訂婚前,菲臘為了入籍成為英國人,更將姓氏改為蒙巴頓(Mountbatten),以及放棄希臘和丹麥的王室頭銜與繼承權。
在女王登基後,二人曾因子女的姓氏而煩惱。首相邱吉爾建議女王不跟從夫姓,保留溫莎(Windsor)作姓氏,而英女王在考慮後,決定以蒙巴頓-溫莎(Mountbatten-Windsor)作為兒孫的姓氏。
英女王每年8至9月也會到位於蘇格蘭的巴摩盧城堡(Balmoral Castle)避暑,圖為1952年英女王及菲臘親王帶同年幼的查理斯王子和安妮公主,於城堡前拍攝全家幅。(圖:Studio Lisa/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1969年,英國廣播公司(BBC)跟隨王室成員約1年,紀錄英女王一家的日常生活,拍攝成為110分鐘的紀錄片《王室(Royal Family)》,估計全球有超過3.5億觀眾收看節目。(圖: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英女王一家在白金漢宮,左起為安妮公主、安德魯王子、菲臘親王、伊利沙伯二世、愛德華王子與查理斯王子。(圖:Fox Photos/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查理斯王子與戴安娜王妃完成婚禮後,與英女王及花童站在白金漢宮的陽台上(圖:Terry Fincher/Princess Diana Archive/Getty Images)
英女王與孫兒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觀看馬球比賽。(圖:Tim Graham Photo Library via Getty Images)
戴安娜1997年因車禍逝世,英國民眾在白金漢宮前放上鮮花致哀。英女王一開始態度強硬,後來才聽從幕僚建議,讓白金漢宮下半旗,以及親自發表講話,安撫國民。(圖:John Shelley Collection/Avalon/Getty Images)
安妮公主、碧翠絲公主、安德魯王子、英女王、梅根、威爾斯親王、哈里王子、劍橋公爵夫人、威廉王子等王室成員,在白金漢宮觀賞軍旗敬禮分列式(Trooping the Colour)。
菲臘親王今年4月病逝,英女王出席在溫莎城堡聖喬治禮拜堂舉行的喪禮,面露哀傷。(圖:Yui Mok-WPA Pool/Getty Image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