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涌裘錦秋中學爆發上呼吸道感染 涉及22名學生
位於葵涌的裘錦秋中學爆發上呼吸道感染個案,涉及22名學生,包括15男7女,年齡介乎16至18歲。他們自本月10日起先後出現病徵。17人已經求醫,均毋須入院。全部病人情況穩定。 衞生防護中心已向該中學提供有關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的建議,包括建議清潔消毒、適當開啟窗戶,以保持良好通風和將染病學生與其他學生適當分隔等。該校正接受醫學監察。
位於葵涌的裘錦秋中學爆發上呼吸道感染個案,涉及22名學生,包括15男7女,年齡介乎16至18歲。他們自本月10日起先後出現病徵。17人已經求醫,均毋須入院。全部病人情況穩定。 衞生防護中心已向該中學提供有關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的建議,包括建議清潔消毒、適當開啟窗戶,以保持良好通風和將染病學生與其他學生適當分隔等。該校正接受醫學監察。
鑽石山荷里活廣場發生斬人案,兩名女子捱斬傷重不治。有急症室醫生表示,如不幸遇襲,在清醒情況下,可以三招自救,包括用力按壓出血位、將受傷的肢體舉高於心臟位置,以及平躺保持血液供應大腦;而施救者則不宜搬動傷者,若傷者失去呼吸心跳,即可以心外壓施救,爭取生還機會。
有網民上傳照片,顯示在港鐵月台候車時,遇到2名身穿晚裝外國女子,其中1人手持疑似電子煙吸食,在車站內吞雲吐霧,當職員一靠近她就收起,很難當場找出證據。根據《港鐵附例》第23條,鐵路處所內禁止吸煙,最高處罰為罰款5,000元。 衞生署推出「六月.戒煙月」推廣活動,向市民推廣無煙生活,以降低患上吸煙相關疾病和死亡風險。衞生署透過全港200多間社區藥房免費派發的一星期戒煙藥物試用裝。 強調使用煙草產品對健康構成的威脅,並提倡有效的控煙政策以減少煙草產品的使用。今年「世界無煙日」的主題是「種植糧食,而非煙草」。煙草種植不但危害健康,還加劇了全球糧食危機。 衞生署表示,尼古丁替代療法的療程一般約8至12星期,吸煙人士試用一星期藥物後若決心戒煙,可預約非政府機構免費戒煙服務繼續跟進。
做運動,除了消磨時間外,當然也會想強身健體。運動過程固然重要,但原來運動後同樣有些事不能做,嚴重的話甚至有機會影響健康?以下就為大家整理出9個運動後的禁忌及注意事項,讓大家的運動成效能事半功倍!
政府日前將新冠病毒應變級別由「緊急」調低至「戒備」。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今日(1日)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新冠病毒肆虐三年,殺傷力與感冒傷風已沒太大分別,認為現時調低應變級別已經有所落後。 何栢良指,以往市民對新冠病毒未有免疫力,亦未有藥物治療時,政府須緊密監測及實時公布資訊,希望採用圍堵或「清零」政策,
【on.cc東網專訊】廣華醫院新急症室本周三(5月31日)啟用,院方今日(6月2日)表示,注意到自新急症室投入服務後,近日到急症室求診的病人數目顯著上升,由平日約300人上升至超過400人,其中大部分為次緊急或非緊急病人,導致部分病人有可能需要等候較長時間。
政府日前宣布調低新冠疫情應變級別由「緊急」至「戒備」,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認為是合適做法,他指出,現時新冠病毒對香港社會的影響已大幅減低,與傷風感冒沒有分別,世界各地應對新冠病疫情爆發的社交距離或針對性措施,基本上已全部取消,香港的做法甚至有少少落後了。 何栢良在本台節目《千禧年代》表示,各方估算超過9成市民應已有混合免疫,現時監察及資訊發放應與其他風土病、呼吸道感染看齊。他說,與疫情相關的每日資訊發放,或對市民心理上有負面影響,取消每日公布對市民是好事。 至於是否需要繼續戴口罩,何栢良說,隨住病毒越變越弱,澳洲及英國也有數據指出,兒童感染新冠病毒併發症風險已大幅下降10倍至20倍,因此應該平衡戴口罩對兒童衍生的負面影響。 他認為,口罩對學生學習及人與人之間交往造成距離,在學校健康的兒童,如本身沒有病徵,毋須戴口罩,幫兒童盡快建立學生之間社交來往,如果有不舒服,到門診、醫院、安老院等,或免疫力低人士到人多地方,可戴口罩,但其他一般兒童成年人,外出毋須戴口罩。
【本報訊】政府將新冠病毒應變級別由「緊急」調低至「戒備」,抗疫專家顧問團同步撤銷。在疫情期間,出任政府專家顧問的中文大學醫學院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認為,調低應變級別是合適,亦是預期之內;世界衞生組織早前已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本港新冠疫苗接種率高,社區至少八成人曾受感染,部分人甚至已「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已成「風土病」,現時亦輕症多、重症少。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社交媒體表示,他在新冠病毒檢測陰性4天後復陽,但他感覺良好。 李顯龍在上月22日首次確診感染新冠病毒,6日後來測結果轉為陰性,今次是他受感染後不到兩周時間再次檢測結果呈陽性。 李顯龍表示,醫生說這是感染後的反彈現象,發生在5%至10%的病例中。雖然與最初的感染相比風險並不高,但仍有傳染性。醫生建議他自我隔離,直到檢測結果呈陰性。
廣華醫院表示,自新急症室投入服務後,近日到急症室求診的病人數目顯著上升,由平日約300人上升至超過400人,大部分為次緊急或非緊急病人,導致部分病人有可能需要等候較長時間。 院方表示,為確保有緊急醫療需要的病人可適時獲得急症服務,呼籲病情穩定及輕微的非緊急病人,應盡量到普通科門診或私家醫生接受治療,醫院會繼續按照病人病情的輕重緩急提供合適的治療。
眼睛是「靈魂之窗」,相信大家都明白。但不幸患上青光眼的朋友,他們這扇「窗」所看見的世界,會從周邊角度不知不覺地收窄變暗,視力慢慢只能看見中央部分,到最後視力會永久失去而一去不復返。
【本報訊】衞生署早前指出社會廣泛使用新冠抗病毒藥,有助減低新冠病毒的威脅。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分析逾14,000名確診新冠的院舍長者數據,證實新冠口服藥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和帕克斯洛維德(Nirmatrelvir/ Ritonavir,或稱為Paxlovid)可有效降低院舍長者入院風險54%及重症率65至83%。面對近期感染數字回升,有關研究結果可為院舍及社區長者提供實證參考,鼓勵他們染病後盡快使用口服藥。研究已在國際醫學期刊《JAMA Network Open》上發表。
廣華醫院內科病房一名75歲男病人於上月29日確診帶有耳念珠菌,接受治療期間因自身疾病離世。院方展開追蹤篩查,再發現多一名曾經與該名病人入住同一病房的83歲女病人帶有耳念珠菌,並無感染徵狀,該病人仍然留醫,接受隔離治療,情況穩定。 醫院會根據既定指引,繼續對病人的緊密接觸者展開追蹤篩查,並加強各項感染控制措施。醫院會繼續緊密監察病人的情況,並已將個案呈報醫管局及衞生防護中心跟進。
中文大學一項研究證實,兩款新冠口服藥有效減低安老院舍長者超過五成的入院風險,以及降低超過六成半的重症率。 醫學院研究團隊表示,現時病毒較去年研究時出現變種,但兩種藥物依然有效,長者的長期病患在過去一年可能惡化,如果再次感染新冠,醫護人員應盡可能處方口服藥。
【本報訊】本港過去兩年多受新冠肺炎影響,護理學生亦未能如常到各臨床部門等地方實習。明愛專科學院健康科學院修讀護理學(榮譽)學士及普通科護理學高級文憑課程的學生,必須完成臨床實習才能滿足畢業要求,故課程採用模擬病房護理實習,為即將要成為登記護士及註冊護士的同學提供全面訓練。院長陳磊石表示,部分護士學生於疫情後仍未能到醫院實習,部分學生預計「排期」到9月。
安老院舍 │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公佈最新研究,以去年確診新冠的院舍長者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新冠口服藥有效降低院舍長者五成入院風險及防止病情惡化,建議醫護可適時向長者處方口服藥。團隊已將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JAMA Network Open》上。 撰文:Yuuki@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 圖片來源:Momentum studio@Shutterstock、Hananeko_Studio@Shutterstock、DG FotoStock@Shutterstock │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Now新聞台】有成功接受心臟移植病人呼籲市民踴躍登記器官捐贈,毋須顧慮太多。 71歲的曾先生20多年前心臟出現問題,隨着年紀增長,心臟功能日差,7年前成功移植心臟;而61歲的馬先生7年前心臟功能只剩下約3成,3年前成功配對合適心臟。他們形容成功換心猶如死裡逃生,可以展開新生命,期望用自身經歷推廣器官捐贈。對於近期多人取消器官捐贈登記,兩人都指希望更多香港人無私奉獻。心臟移植病人曾永鏗:「人始終要走的,走的時候,體內的內臟還是活生生的、是可以用的,為何不可以傳給下一代或是給其他人呢?現時多數在香港土葬已經很少,多數都要火葬,貿貿然把自己不要的東西燒了,好像很可惜。」心臟移植病人馬暢初:「第一身經歷過換心病人,感覺是我們需要捐贈者的無私,我們的考慮是第一身。剛才你說政府把關的事,坦白說我是沒有考慮,因為可能病到快要暈倒,不知明天的事。」目前有80名病人正等候心臟移植,今年第一季有3個人成功接受心臟移植。#要聞
本港目前有大約80名病人正等候心臟移植,截至3月底,今年共有3宗遺體心臟器官捐贈。 本身是器官移植受贈者的香港心臟移植協康會主席曾永鏗說,器官捐贈十分重要,不只幫助病人重生,亦對病人的家屬和朋友帶來很大幫助。對於最近取消器官捐贈登記的數字增加,曾永鏗說,人始終有逝世的一日,但離世時器官仍然可以移植給別人使用,如果將這些器官火化燒掉,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同樣是器官移植受贈者的馬暢初形容,器官捐贈是給病人「第二生命」,希望更多市民人願意捐贈器官,他認為,只要設身處地思考,想像自己是病人,就會明白器官移植的重要。 葛量洪醫院心臟內科病房經理鄭嘉恩表示,心臟移植需要根據病人的血型、長高、體重等因素,配對合適的遺體心臟。而每年都有部份病人苦等多時,仍未能等到合適的遺體心臟進行移植,最終離世。
近期新冠病毒感染數字高企,身邊總有些親友「中招」,幸而現時有新冠口服藥助加快康復。中大醫學院的研究進一步證實,新冠口服藥莫納皮拉韋和帕克斯洛維德,可以大減院舍長者的入院風險和重症率超過一半。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及醫學數據分析中心主任黃麗虹教授表示,雖然國際研究已證實兩款新冠口服藥的成效,但對象主要為
永昕 (4726-TW) 今 (1) 日宣布,位於新竹生醫園區第二生技大樓內的細胞治療先導工廠開始動工,第一階段先建置 50 公升的異體細胞治療 PIC/S GMP 工廠,預計 2024 年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