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傳媒人潘小濤 放手培養子女判斷力

【晴報專訊】置身資訊繁雜的社會,不同的時事議題,就算是成人也有理說不清,孩子卻輕易接觸不同資訊,究竟家長可有感到為難,怎樣跟子女談個明白?資深傳媒人潘小濤平常電台開咪,月旦時事簡潔有力,他育有一對分別九歲和三歲的子女,平常又怎樣與子女論政? 潘小濤聲如洪鐘,真人發聲與電台沒兩樣。問他平常怎樣跟九歲大兒子樂然讀報,他的教養態度,是另一個「放手」的故事。 一個小五的學生,是東野圭吾書迷,而潘小濤家中的藏書,大都跟中國有關,兒子從不主動取起任何一本。「我在書展買了一套《Harry Potter》,想他睇,結果?他便將書塞入我書櫃。」他覺得子女難以由父母搓圓壓扁,爸爸放手,反而令兒子放學後鮮有打機,完全投入自己的閱讀興趣。 兒子自由選擇 閱讀品味由兒子揀。報紙的立場可影響孩子判斷?潘小濤覺得順着孩子讀報興趣,先不要對文字抗拒,慢慢從知識累積判斷能力,待他長大自會建立個人對時事議題的立場。「現在的兒童早熟,很有主見。他很喜歡在屋苑取的那份免費報紙,老實說,我不喜歡那份報紙……不過,我從小已給他選擇空間……」 他補充,平常絕少有跟兒子在家議政,甚至反國教事件後,也沒有翻閱兒子的書本。「不過,去年國慶船難,我真的主動跟他談,跟他說災難過後可以怎樣,好像以後搭船,救生衣在哪?驗船不可馬虎,因為後果很嚴重……那件事,他很主動睇所有報道,是大人迫不來的。」 灌輸正確價值 每年六四、七一,潘小濤也會帶兒子遊行。至於去年反國教事件,他問過兒子意願是否參與,最後樂然也沒有出席:「我不介意兒子就政治議題是否有立場,跟我取態不同也很正常。我覺得孩子最後接收到最多、全面的資訊,有足夠邏輯思考能力是最重要。而基本做人價值,同理心、同情心一定要有,我是刻意灌輸的。我跑大陸新聞,好些兒童冬天連鞋、褲也沒有,我會給他睇相……這很自然會建立他的是非判斷。」 他的小女兒對老師的話語視為金科玉律,甚至連洗手程序也依照老師囑咐,因此,他認為從小加強孩子做人的價值觀,待長大以後亦懂得分清是非黑白。「他對世界有何想法不是問題,只要把握好做人價值便可以……父母的價值觀會影響子女,從哲學的角度,也沒有絕對公平、公義,是我認為的公平、公義。我覺得父母灌輸做人價值沒問題,而孩子亦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演化、軌迹。」 潘小濤坦言,一個社會有保守、激進等不同類型的人所組成,惟有堅持做人的價值,他深信孩子自有自己的生命軌迹。 聽音樂 讀新聞 最近,電訊盈科新媒體推出「樂透社NEWSIC」app,將新聞與音樂結合,潘小濤負責挑選部分新聞,為新聞「配樂」:約600字的新聞,配上五至六首歌曲,儼如《頭條新聞》手機版。 「邊睇新聞,邊聽歌的好處,是想像空間比較大……我覺得不論是娛樂,或是話題性的,(讀者)停留時間會耐一些。」他覺得這類型式最為年輕一代接受,好像候車時間能以輕鬆形式讀新聞。 撰文:羅惠儀 照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余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