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東華文物館 細賞油麻地歷史

(綜合報道)下星期一就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今屆主題是「博物館致力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Elsie知道,香港多所博物館亦會響應,參與「香港國際博物館日」,除免費開放外,亦會於本周末舉行與環境及文化保育有關的活動。好像位於油麻地廣華醫院內的「東華三院文物館」,就通過工作坊及講座,回顧廣華醫院與油麻地的歷史,從文化方面推廣可持續發展概念。 國際博物館協會將每年五月十八日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並每年定下不同主題,通過博物館推廣對社會有益的理念。而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自○一年起,每年舉辦「香港國際博物館日」以作響應,今年就將於五月十六及十七日舉行一系列活動。除了康文署轄下的博物館,坊間的博物館亦會參與。 今年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致力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亦是近年國際間備受關注的議題。地球資源有限,要讓後代能繼續享受良好的環境,不少專家及研究都提出,人類需要調整生活及社會發展模式。Elsie翻查資料,知道「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包括環境、社會及經濟,要在三者的發展中取得平衡,才稱得上「可持續」。所以,今年參與香港國際博物館日的博物館,多從環境及社會角度舉行活動。 東華三院文物館今年就舉辦多個特備活動,從記錄及傳承歷史文化入手,回顧過去並展望將來。Elsie問過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主任袁國是(June),她說該館十多年前已開始舉辦博物館日特備節目,今年亦不例外,將於本周末舉辦導賞、親子工作坊及兩個專題講座,圍繞廣華醫院及東華三院的歷史。「東華於香港開埠三十年後成立,與香港歷史息息相關,可從中認識香港歷史的演變。」 好像本周日舉行的「蔴地山河.廣華歲月」講座,便是由本地史專家、嶺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劉智鵬博士主持,就以廣華醫院與油麻地的歷史關係作主題。June說,油麻地環境狹窄、毗連民居,繁華程度亦不及旺角,與一般醫院選址很不同。「不過,回顧九龍半島發展史,就會知道舊日政府規劃時,把尖沙嘴居民搬到油麻地,而令當地繁盛起來,商業活動多元化,而且商戶均積極支持東華三院的慈善事業。」 聽June說,於一九一一年創立的廣華醫院,是九龍半島首所醫院,原來的大堂更被評為法定古迹,亦即東華三院文物館現址,「很多人都不知道鬧市中的醫院裏面,竟然有一棟古色古香的建築。不少人參觀時,都說舊建築令他們覺得時間停頓了。」她希望藉着講座,連結廣華醫院與油麻地區的歷史,更可帶出文物及歷史背後的價值,「只有將歷史『落地』,才能喚起更多人關心,從而能夠傳承下去,並從中展望將來的發展。」 從地區歷史認識香港歷史,當然很重要,但對小朋友來說,講座始終不及活動有趣。所以,June就推介「定點導賞」及「立體相製作親子工作坊」,前者由東華三院轄下學校學生擔任導賞員,介紹東華三院的歷史;工作坊則請來立體照片「Fotomo」導師,帶領參加者製作東華文物館外貌的立體照片。 「雖然製作立體照片並不複雜,但參加者須逐一剪下醫院的各個建築部分,從中便會留意到建築細節。文物館建築結合中西特色,但大家平日路過,很少留意屋脊上有寶珠及鰲魚。」June說,導師除了教授製作方法,亦會講解建築特色,歡迎小朋友隨時發問。她又提醒家長,博物館日特備節目費用全免,但需要預先報名。詳情可到https://www.facebook.com/tungwahgroup.rho瀏覽,或致電2770 0867查詢。 除了文化保育,可持續發展跟環境亦有密切關係。康文署轄下的多所博物館,就舉辦工作坊及話劇演出。香港科學館就與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合作,舉行兩場有關氣候變化的互動話劇「新世紀保源計畫」,由中英劇團製作及演出。 香港太空館就舉辦「太陽觀測」及「太陽系一日遊」,讓小朋友通過特別的天文器材,觀察太陽之餘,亦可學習太陽對氣候、自然災害的影響。想進一步學習保護環境,不妨參加歷史博物館的「綠色文化:自製艾草蚊香」,或孫中山紀念館的「廚餘大變身--綠色小手帕」,把環保帶入生活。 提提大家,康文署轄下的多個大型博物館,包括香港藝術館、太空館、科學館、文化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等,亦將於本周末「香港國際博物館日」免費開放。如想了解各個博物館活動及開放時間,可到博物館網站或致電查詢。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