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安老成趨勢 議員倡優化安排

【on.cc東網專訊】香港人口高齢化日益嚴重,有關安老措施宜早作部署。議員李世榮今日(30日)在立法會提出「加快落實粵港澳大灣區跨境安老規劃」的議員議案,建議政府優化現行的跨境安老措施。但有議員認為政府必須掌握實際情況,方可制訂幫助長者的精準計劃。

李世榮引述國務院全國人口普查,指2021年在內地居住的港人37萬,對比2010年的23萬人,增長率近6成。他說今年9至10月,其所屬政黨向724名長者進行電話調查,發現有三成六受訪者表示有考慮回內地安老,但約一半受訪者表示最關注醫療問題。他認為內地安老條件十分成熟,是解決香港老齢化的出路,應設法讓香港長者在內地達到醫養結合,就地醫療。

他續稱,醫療券適用範圍應擴大至住院和日間手術,為長居內地的長者增設住院補助金額,每年上限5,000元。醫管局可考慮擴展遙距服務,容許輕症或病況穩定的長者遙距診症,再安排藥物送抵服務。另外亦考慮到港人長者在內地居住的生活費問題,畢竟退休人士多依賴積蓄,認為綜援長者受助人在內地定居的話,應可像在本地般享用現金資助。他又提到,須制訂一套符合香港長者的服務質素認證制度,另外可透過官方渠道,統一發放符合本港認證資料同內地安老諮詢服務,將可供港人選擇的每間院舍的特色。

議員鄧家彪則表示,不少港人早年在內地購置物業,起初的目的是度假,結果退休後就變成長住。而一些在港居住的長者因身體日差,面對入住香港院舍或內地安老機構的選擇,因此政策上要區分不同需要的長者群體。體弱長者多數年逾80,適應能力較低,未必可輕易北上安老。但無可否認,內地安老機構質素好高。鄧說香港院舍的概念是床位,內地院舍的概念是房間、是退休村。鄧指目前有17,620名長者居住香港私院領綜援,每年耗27億元,若這筆金錢住在內地院舍,生活必定更好。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回應指,推動跨境養老不單是解決香港養老的挑戰,其實對於內地發展養老事業都有好處,事關可將相關專業、經驗和標準帶回內地,可說是雙贏方案。鑑於粵、閩兩省是絕大多數香港長者選擇的居住地,有關擴展廣東和福建計劃的主張須謹慎考慮。至於可否直接轉賬至港人長者的內地戶口,當局會檢視可行性和參考社會發展,並會諮詢金管局和財庫局的意見。孫表示政府已向樂齡科技基金注資20億元,即使家居安老的長者也可受惠,而長者社區服務劵亦可用來租借樂齢科技產品,多方面推動科技的應用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