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星專題 |從《全民造星》談選秀風氣 新秀曾是紅星搖籃 無綫/亞視各出奇招求變
ViuTV 王牌綜藝節目《全民造星V》正式開播,這個大型的選秀節目,近年已成為年輕人追逐歌手夢的舞台。香港雖為彈丸之地,但歷年來出產過的歌手巨星多不勝數,追史溯源的話,其實自80年代起的《新秀歌唱大賽》,早已是紅星搖籃。一直發展下去,香港原來都經歷過非常多歌唱節目,成為香港樂壇之支柱,一直到現在的《全民造星》與「MIRROR盛世」。
新秀歌唱大賽,以梅姐為首的紅星搖籃
1982 年,香港無綫電視及華星唱片合作舉辦《新秀歌唱大賽》。如果大家都有看過《梅艷芳》,電影就還原了梅姐由參賽,到出道後爆紅的經過。自從梅艷芳的成功,《新秀歌唱大賽》就成為了想追逐歌手夢的年輕人目的地。其後參與比賽,不論得獎與否,都能成功出道的歌手多不勝數。
單是80年代,就有溫兆倫、呂方、張衛健、杜德偉、蘇永康、周慧敏、李克勤、草蜢、許志安、黎明、關淑怡、鄭秀文、鄭伊健、梁漢文等。至於90年代,亦有湯寶如、李玟、陳奕迅、楊千嬅與最後一屆的冠軍何韻詩。但自從1997年起,無綫電視將比賽改革為《全球華人新秀歌唱大賽》後,聲勢卻大不如前,令「新秀」這個牌頭的影響力漸漸減退。
亞洲星光大道 VS 超級巨聲
經歷了約十多年的「沉寂期」,因台灣的《超級星光大道》節目成功,亞洲電視亦舉辦了同樣模式的《亞洲星光大道》。與以前的「新秀」一次定生死不同,《亞洲星光大道》以每周節目的模式製作,每個星期,都可以看到一班參賽者比賽、PK對決、被淘汰等。這種模式明顯令觀眾更有投入感,讓比賽不單單是比賽,還是一個見證參賽者進步的過程。而《亞洲星光大道》也讓一向勢弱的亞視挽回聲勢。參加《亞洲星光大道》而成功出道的最佳例子有羅力威與陳蕾,然而陳蕾都苦候了差不多十年,才正式走紅。
當年的TVB為狙擊對手,同時期亦製作了《超級巨聲》,方式與《超級星光大道》差不多。而《超級巨聲》一共舉辦了四屆,大部份得獎者都成為了獨當一面的歌手,包括許廷鏗、林欣彤、胡鴻鈞、羅孝勇、馮允謙與譚嘉儀等等,可謂相當成功。
全民造星,別樹一格的真人騷+比賽
隨著選秀歌唱節目舉行了幾屆,市場開始飽和,《超級星光大道》與《超級巨聲》亦相繼停辦。一直到2018年,仍屬新電視台的ViuTV就以《全民造星》,讓選秀風再次熱起來。與過往的《超級星光大道》與《超級巨聲》又有所不同,《全民造星》以大堆頭、每晚播出的多集數作賣點。99名參賽者(後來因有人退出而不足99人),每晚都會出現於電視機之中,讓它別樹一格。
《全民造星》不單是歌唱比賽,而是結合了真人騷的製作方式,大量的參賽者訪問、訓練、練習再組隊合作的過程,讓《全民造星》不單純是只看唱歌跳舞,而是讓觀眾更了解到他們的性格與成長旅程。正是這種相對新鮮的模式,讓節目極受歡迎,隨之而家組成的MIRROR、ERROR、P1X3L,與及後的女子組合COLLAR,就是節目成功捧紅跳唱組合的最佳印證。另外如今大受歡迎的歌手MC張天賦,亦是《全民造星》的參加者,如今看來,可見節目相當成功。
聲夢傳奇與中年好聲音
有見《全民造星》的成功,TVB亦推出了《聲夢傳奇》,但模式則與以前的《超級巨聲》近似,沒有如《全民造星》般以真人實況掛帥及大堆頭。然而,《聲夢傳奇》亦同樣引起熱話。炎明熹、冼靖峰、姚焯菲、鍾柔美等均大受歡迎,為樂壇大添年輕新力軍。
再到最近,TVB推出《中年好聲音》以歌唱比賽的參加者年齡提升作賣點,同樣都有優秀成績,成功進佔中年觀眾市場。參賽者吳大強、龍婷、李佳、周吉佩等,均吸引了不少中年粉絲,剛舉行的演唱會亦大受歡迎。
其實HOY TV於上年亦大花金錢,舉辦《就是青春》節目,模式比《全民造星》更深入,直頭要參賽者在廠房內生活、練習,實行全天候拍攝。然而,《就是青春》收視率頗低,也未能引來觀眾注意,最終可謂「失敗」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