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通過DNA排序找出中毒源頭菇菌準確度較高
醫管局每年接獲大約10宗菇菌中毒個案,醫管局毒理學參考化驗室從菇菌中毒患者收集來的菇菌樣本或病人胃液內殘餘物,進行菇菌DNA排序分析,找出中毒源頭的菇菌,準確度較傳統方法高,每次成本幾百元。 醫管局說,去年有市民食用野菇後不適,透過基因測序方法,成功確認涉事菇菌種類,成為該菇菌在文獻上首宗食用後中毒的個案。
醫管局每年接獲大約10宗菇菌中毒個案,醫管局毒理學參考化驗室從菇菌中毒患者收集來的菇菌樣本或病人胃液內殘餘物,進行菇菌DNA排序分析,找出中毒源頭的菇菌,準確度較傳統方法高,每次成本幾百元。 醫管局說,去年有市民食用野菇後不適,透過基因測序方法,成功確認涉事菇菌種類,成為該菇菌在文獻上首宗食用後中毒的個案。
近日,據報道,一名57歲男子通過吃麥當勞100天的方式成功減肥。他的體重從108公斤降至81.4公斤。該男子每天三餐均食用麥當勞快餐,但按照自己設定的規則只能吃下所點餐品的一半,並且可以選擇任何自己想要的食物,包括甜點。此外,這位男子堅持每天只吃三餐,而不吃零食,並用白開水代替蘇打水。每天的喝水量大約在2400-2700毫升之間。目前,他已經實現了減肥的目標,並製定了其他目標來保持體重,其中包括繼續鍛煉和進一步減少餐量。
藝人麥皓兒參選港姐時體重只有90多磅,後來停工讀書,因壓力大1日食6餐,結果體重失控,高峰期重達145磅,笑言變了「重磅皓兒」,直至拍攝《寶寶大過天》飾演商天娥年輕版被批肥過娥姐時,才立定決心減肥,結果1年內成功搣甩40磅,現時約105磅。
泰國近日有一名24歲男子食榴槤飲完啤酒後暴斃,引起香港社會注意,原來食榴槤有諸多禁忌!文中會細數6款與榴槤相剋的食物,除啤酒外,原來可樂、牛肉等與榴槤同食都會對身體有危險;除此之外,6類人士原來都不適合食榴槤,輕則使人頭痛,重則令人性命有危險!讀者快觀看下文,以免誤食榴槤,出事時後悔莫及!
本港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增加,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確診人數較多,不少是首次或二次感染,可以視為第6波疫情;數據顯示這波疫情已見頂,現在高位徘徊,料再持續數周後才會回落。而新一波流感或將殺到,去年冬季南半球的流感爆發嚴峻,澳洲及新西蘭已進入冬季,相信會有個案流入香港,因此6至9月需留意會否有新一輪夏季流感出現。
本港每6對夫婦便有一對不育。近年本港尋求卵子精子冷凍保存的個案倍增,凍存的卵子總數由2019年約5,000個,增至2021年逾12,000個,升幅達1.4倍;而凍存的精液樣本亦由6,500個升至逾8,300個,增幅近三成。有生殖醫學中心透過輔助生殖醫學技術,為中港兩地不育夫婦提供治療方案,並助早日識別隱性疾病遺傳個案。
過去數月不少人外遊,相信到暑假外遊人數又達高峰,當中包括心臟病及三高患者。心臟科專科醫生陳麒尹提醒,患者出發前應先諮詢醫生意見,避免前往溫差過大的地方,進食要節制,亦要隨身帶備足夠的藥物,旅行才可安心又放心。 心臟病及三高患者計劃旅行前,建議先諮詢醫生意見,了解病情是否受控及藥物是否適合,並向醫生列出行程以供評估
不少人以為牙醫只是洗牙、補牙和剝牙,其實牙醫負責整個面頜範圍的口腔甚至顎骨和關節的問題。此外,亦有不少人以為口腔細細,平時到診牙科醫生便可把口部問題全部處理。其實不少病人的口腔問題涉及好幾個牙科專科,因此全科牙醫跟各專科醫生不時通力合作,令病人獲得最佳的治療方案。那牙科究竟有多少個專科?而該些專科醫生的主要診治範圍又是甚麼呢?一連兩個星期天為大家介紹。
【本報訊】今次事件引起大眾關注精神病人是否有暴力傾向,有精神科專科醫生強調,患精神病不等於一定有仇恨傾向,患者涉及暴力事件非常罕見。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屬嚴重精神病,患者因出現一些非事實的想法,例如「覺得有人要害自己」而失去理智,但患者可能會因而不敢外出、搬屋或尋求協助等,做出暴力行為的情況「好少見」,呼籲市民毋須過分擔心,更不要因單一事件而標籤精神病人,因病人自身也是受害者,受疾病之苦影響了行徑。
鑽石山荷里活廣場謀殺案中被捕的男子,有精神病記錄。醫管局回覆查詢時表示,有關病人在葵涌醫院精神科門診跟進,最後一次覆診日期為3月7日,原定下次覆診日為本月6日;另外,有關病人曾於上月29日接受個案經理提供的社區外展探訪服務。 另外,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指出,根據外國相關數據,涉及嚴重精神病的暴力事件,佔整體暴力數字少於5%,屬於較少數,香港情況應大致相若。 他提到,部分個案或需入院跟進,但基於病人本身意願或家人對診斷的誤解,可能對住院建議卻步,希望各界更多了解並認識精神健康,如果有需要應與專業團隊商討如何處理。 麥永接說,一般來說,會視乎患者的臨床狀況,包括情緒是否穩定、風險評估因素、家人的觀察等,以釐定覆診期。他說,如果是新症並情況較緊急,或相隔數天便要覆診;但如果情況穩定,覆診時間會由數星期至半年不等。 麥永接說,如果患者未有定時服藥、不覆診等,或會增加復發機會。復發初期會有症狀,包括失眠、容易暴躁、疑心重、胡言亂語,家人及照顧者要多加留意。
衞生防護中心密切監察內地新增一宗人類感染甲型禽流感H5N6個案,呼籲市民不論在本地或外遊期間,時刻保持個人、食物和環境衛生。 個案涉及一名住在四川南充的54歲女子,發病前曾接觸活家禽。她上月19日出現病徵,同日入院接受治療,情況嚴重。 自2014年至今,內地衞生當局通報共84宗人類感染甲型禽流感H5N6個案。 衞生防護中心說,所有新型甲型流感,包括H5N6,在香港均為法定須呈報傳染病。市民如到內地或其他受影響地區,緊記避免到濕貨街市、活禽市場或農場。
鑽石山荷里活廣場日前發生駭人謀殺案釀兩死,初步調查指疑兇有精神病紀錄,事件引起大眾關注精神健康問題。有社會學系學者指出,本港精神健康服務存有不足,建議政府增撥資源及人手改善制度,並為服務設置分流,縮短患者輪候覆診的時間。至於當局跟進嚴重精神病患者的個案經理人手比例仍未達標,有團體擔心醫護流失致未能追上服務需求。
鑽石山荷里活廣場上周五發生謀殺案,有精神病紀錄的39歲男疑犯被暫控兩項謀殺罪,今早提堂。有學者關注本港精神健康服務不足的問題,認為本港現有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工作量極大,直言若不增撥資源將難以解決問題。有註冊社工建議港府效法台灣,資助精神病患者打「長效針劑」,有助減少復發。另外,兇案現場已解封,附近商戶陸續恢復營業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於2017年12月成立,就精神健康政策向政府提供意見,因此2022年施政報告提及將會增加醫管局註冊護士(精神科)及個案經理人手。有關精神分裂患者的照顧,現時都傾向採用外國常用的模式,社區照顧而非住院照料,亦因而需要更多精神科護士及個案經理到患者家中探訪。
【本報綜合報道】澳門新冠疫情持續。當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昨日表示,前日新增132名新冠診患者,沒有新增新冠病毒感染個案需入住醫療設施;沒有因新冠病毒感染離世的個案。
【Now新聞台】鑽石山荷里活廣場謀殺案,繼續有市民到場悼念死者,對於疑兇有精神病紀錄,有學者認為,政府應檢視政策加強支援精神病患者。 事發後兩日,市民繼續到案發現場悼念兩位死者,心意卡和鮮花擺滿了幾個紙箱。市民:「心不太舒服,所以帶同我的兒子前來拜祭他們,買鮮花送給他們,最好希望他們安息、一路好走。」市民:「我自己覺得政府應該要正視,這數年大家都壓力比較大,很多事的情緒上支援應該要給予多一點,應該要投放更多資源。」警方指被捕疑犯有精神病紀錄,引起社會關注現時的支援政策是否足夠,有學者認為,現時的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人手並不足夠,建議培訓註冊社工提供協助。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林一星:「香港大概有1.6至1.7萬活躍註冊社工,不活躍的也有一至兩萬,其中有部分可以再培訓及給予支援,令他們成為精神健康的人手。他們未必可以處理到思覺失調等較嚴重的,但普通情緒病例如憂鬱、壓力的處理,他們絕對可以幫忙。」林一星又指,現時精神健康服務在社區沒有分流制度,令患者或需要等待長時間才能接受治療,建議當局研究縮短患者的覆診時間至每月一次,甚至每兩星期一次。#要聞
【on.cc東網專訊】澳門新冠疫情持續。當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今日(4日)表示,昨(3日)新增132名新冠診患者,沒有新增新冠病毒感染個案需入住醫療設施;沒有因新冠病毒感染離世的個案。
深水埗桂林街發生倫常命案,醫管局深表關注,向死者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又說留意到部分市民可能會出現不安情緒,醫管局精神健康專線會全力為市民提供情緒支援,有需要的市民可致電24小時專線2466 7350,毋須預約,專業醫護人員會提供協助。 醫管局又說,會加派人手全力為有需要的市民,包括少數族裔人士提供情緒支援,協助受影響市民盡快處理不安情緒。 發言人補充,自上星期五鑽石山發生的不幸事故後,截至今日中午12時,醫管局精神健康專線接獲45宗個案,已由專業醫護人員提供情緒支援及協助。
端午節就快到,應節的糭子雖然美味,但糯米、肥肉、咸蛋等糭子常見的成份,也是不易消化的食材。到底家長給不同年紀的孩子吃糭,可以怎樣選擇和控制分量?營養師温巧晴(Amy)為爸爸媽媽們提供建議。
【本報訊】生活繁忙緊張,胃痛成為普遍的都市病之一。有機構表示,中醫認為胃痛有虛實之分,實證多為外邪、飲食、情志所傷;虛證多由於脾胃虛弱而引起。若外感寒邪,則有寒性胃痛,胃痛突然發作,受寒疼痛加重,熱敷或喝熱飲可以減輕疼痛症狀。機構建議,胃痛患者應有規律的生活作息,保持樂觀情緒,防止過度勞累和緊張。
鑽石山荷里活廣場星期五發生的持刀謀殺案,一名有精神病紀錄的男子被捕。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林一星說,現時本港具有精神健康服務,但日前仍有慘劇發生,需要檢視服務不足之處,如果按現行制度,但不增加資源人手,難以解決問題。 林一星說,香港有大約1000多名精神健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但要為全港市民服務,難以應付社會需求。他提到,現時精神健康服務未能達致有效分流,建議將精神健康服務納入地區康健中心,基層健康家庭醫生可以為輕度與中度精神健康患者提供支援,至於思覺失調等嚴重患者可交由精神科專科醫生集中資源診治。 他指出,要短時間內重新訓練大量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有困難,希望可以在現有人手分擔相關支援工作,例如現時香港有大約17000個活躍的註冊社工,部分可以再培訓為精神健康患者提供支援,或者加強輔導員的訓練,協助處理抑鬱或者面對壓力問題的個案。 林一星提到,現時精神健康服務在社區無分流制度,令患者需要等待長時間接受治療或者跟進,建議研究方法,將患者覆診時間的間距縮短至每個月甚至隔一星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