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園三代人扎根觀塘 第二代傳人:這裡有濃厚的人情味

鄒生跟父親創立大孖醬園,從上世紀50年代已開始在觀塘區賣醬料。
鄒生跟父親創立大孖醬園,從上世紀50年代已開始在觀塘區賣醬料。

【Yahoo 新聞觀塘系列報道】「老豆以前在古洞做醬,自己一家人吃的,後來鄰居朋友都喜歡,便開始交貨到餐廳,開了醬園」。從小到大,鄒榮昌也跟着爸媽一起煮醬、賣醬,由街邊檔口,變成五間分店,60年風雨不改工作,他是「大孖醬園」的第二代傳人。第一間店開在觀塘,就是他當年跟爸爸建議的。

文字記者:Shirley L.

攝影記者:Davies

當年賣醬,鄒生說爸爸似半賣半送,買2元麵豉送豆豉,老一輩人做街坊生意,把大家看成家人,經過總是會打個招呼、換些零錢,他覺得自己就是跟這個地方一同成長的。「做買賣,更似是做服務性行業」,那時候,街坊不夠錢,甚至可以賖數。他覺得,這是錢也換不來的感情,有些老街坊總是跟他說,從小孩到做老闆,看着他長大。

所有醬料都在位於古洞和西貢的工場製造。
所有醬料都在位於古洞和西貢的工場製造。

小時推醬油桶擺街檔 半日賣光

醬園於1953年創辦,那時候鄒生每天跟爸爸推着兩大桶醬油到瑞和街賣,沒有小販牌,找到位置就能隨意擺檔,還未到中午就賣光。街坊會拿着器皿來買醬,腐乳5毫兩件,他笑說一曬就香,是天然日曬味道。說起醬料的香味,他滔滔不絕,做了一輩子的醬,為了令醬料更香更味美,不斷改良、研發,而舊舖位處的觀塘,亦改變了不少。「以前好多古老茶樓,有痰罐那種呢,人人都瞄得很準,哈哈。大排檔、茶樓甚麼都有,街邊又有很多東西賣」。

今天,店外車水馬龍,他記得開店時,還未有市政大樓,只有一塊泥地和一些花草,周邊都是幾層高的矮樓。近年的變化,快得令人追趕不上,對醬園的生意亦有不少影響。他說住在新樓的人,很少到街市買東西,多數去大公司或超市,「街市是50、60歲的人,後生不逛街市吧」。因為重建,很多舊街坊都搬走了,留下來的,反而是住在劏房的新來港人士,倒成了他的新客人,都說在這兒可以找到故鄉的味道。

研魚蛋辣醬尋回兒時味道

有人來買醬料,鄒太揭開一個大缸的蓋,對方說要30元,鄒太便拿起膠袋盛了半包。缸的醬料芬芳撲鼻,隔着口罩仍能聞到那種香,很多醬料,甚至是街坊建議做的,例如用來蒸排骨的梅子醬。做醬料不能一成不變,人們的口味亦會隨時日變,他亦是不斷研製新的產品,直至近年,兒子開始接手,同樣帶來不少改變。

打開醬缸,香氣四溢,還可自選購買重量。
打開醬缸,香氣四溢,還可自選購買重量。

他拿出了一大袋外國入口的鹽,說味道更咸香而且對人體無害,兒子近年建議做健康醬料,少色素、無添加、沒有人造味精和化學物,「還研究這款魚蛋辣醬,說要找回小學的味道呢!」製作過程很嚴格,不斷消毒,跟從前做醬,實在大相逕庭,但談到大學畢業的兒子願意走進曬醬場、揹起醬園第三代傳人的擔子,他更是笑得合不攏嘴了。

鄒生特別從澳洲訂回來做醬的鹽,無添加味道更鮮。
鄒生特別從澳洲訂回來做醬的鹽,無添加味道更鮮。
豉油的味道不斷經過改良,不少搬離觀塘的老街坊也特地回來買。
豉油的味道不斷經過改良,不少搬離觀塘的老街坊也特地回來買。
兒子願意入行打理醬園,還會研發新醬料,鄒生覺得很高興。
兒子願意入行打理醬園,還會研發新醬料,鄒生覺得很高興。

這是做生意的地方,亦是生活的地方。不只一次,鄒生說觀塘有濃厚的人情味,回店的車上,總是見到熟悉的臉孔,每天差不多是同一班人坐車,然後一起去飲茶,「從前樓價平,100萬以下一層樓壓力沒那麼大,現在人工是高一點,但物價太高了」,他還是比較喜歡從前的生活。

裕民坊變天,鄒生說已有心理準備物華街一帶即將重建,或者幾年後吧,而店舖卻是不久前才翻新過,若要離開這間伴了自己和太太三十多年的店,實在不捨,但無論如何,他還是希望留在觀塘區。光陰荏苒,醬香依然四溢,只怕已是人面全非了。

翻新後層架比以往更結實。
翻新後層架比以往更結實。
除了醬料,大孖還有售一些豆製品,鄒生說街坊有需求就入貨。
除了醬料,大孖還有售一些豆製品,鄒生說街坊有需求就入貨。

【Yahoo 新聞觀塘系列報道・逢星期一、三、五推出】

新聞專輯:細看觀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