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浪接浪 保育人士料觀塘「殺街」發展模式持續 商廈取代基層消費區

袁智仁現在每次回到觀塘都感到痛苦,但依然要面對未來更多的遷拆。
袁智仁現在每次回到觀塘都感到痛苦,但依然要面對未來更多的遷拆。

【Yahoo 新聞觀塘系列報道】「活在觀塘」專頁創辦人袁智仁帶記者走到裕民坊小販擺賣處,跟老街坊聊天,然後走進新的地下市集,一邊說着重建對他們的影響,一邊話當年。他看着繁盛的舊區,成了一個又一個地盤,然後是讓街坊伸手不能及的高樓,每一幕將會不斷重演。袁智仁預料,未來的觀塘仍然逃不過不斷重建的命運,「殺掉街道」的發展模式只會變本加厲。宜安街至牛頭角一帶未來將面對另一波重建,適合基層消費的地方將陸續被商廈取代。

袁智仁早於2005年走進觀塘社區,只因當年在觀塘居住生活,大學論文題目也是關於社會變遷下的老區。過去17年,一直看着這區的轉變,替小販和居民爭取權益,即使搬離了,觀塘依然是家,街坊依然是家人。「拆建築物很易,但街坊的生活和生計很難隨時離開!」例如位於裕民坊街角的13檔天光墟小販,還有修古董錶的工匠,「還未有安置方案,一直幫他們爭取,他們亦只是掙扎求存,惟有繼續工作,」袁智仁說。

袁智仁(左)跟天光墟排檔小販相熟,一直跟進和協助他們的安置。
袁智仁(左)跟天光墟排檔小販相熟,一直跟進和協助他們的安置。
小販賣「跳樓貨」,袁智仁說是印證了上世紀香港盛極一時的工業年代。
小販賣「跳樓貨」,袁智仁說是印證了上世紀香港盛極一時的工業年代。

墟市失光芒 小販掙扎求存

天光墟小販的故事,他反覆訴說着,已搬了三次,總是在地盤旁,他逕自說到80年代的觀塘歷史,「當時他們無牌,政府加強掃蕩,試過跟政府傾,後來演變成集體示威,幾十個小販佔領了仁愛圍」,最後還是得到共識,每天早上可以擺檔,還拿到流動小販牌。但近年搬遷數次,早已失去往日光芒,「要一齊才算是墟市,現在只剩這十幾檔」。

十多年前裕民坊面臨重建,他說當時沒有很多人關注,跟街坊聊天卻發現這一區人性味非常濃厚,人們以「我係觀塘人」身份為榮。他為流動小販爭取多年,都已成了老朋友,建築物、街道被消滅,他們要求的不是賠償,而是可以原區安置。部份小販最終不用離開,但被安排到地牢去擺檔,門可羅雀,讓人不禁唏噓。

「 再次回到觀塘是痛苦的,從前熟悉的街坊都已不在,繁盛不再」。對於觀塘的未來發展和規劃,他覺得還是離不開不斷重建的命運,但要成為一個理想的商業區,交通問題卻是最令人煩擾的問題,「發展下去,就業人口會愈來愈多,交通將會更擠塞」。

部份小販被安置於地牢的市集內,生意大不如前。
部份小販被安置於地牢的市集內,生意大不如前。
每次經過,袁智仁也會在這兒買些小童衣服給兒子,說是價廉物美。
每次經過,袁智仁也會在這兒買些小童衣服給兒子,說是價廉物美。

逾半人口住公屋 基層消費地方買少見少

他覺得重建、把觀塘規劃成商業中心,對社區沒有太大利益,太多商廈,平價的消費被取代、被迫離開。「10年前看規劃圖已能預視,上城規會諮詢,早已知道發展會是傾斜一面的模式」,他說觀塘近年經常和深水埗「爭奪」成為最貧窮社區,「多過一半人口住公屋,但可以讓基層消費的地方愈來愈少,由宜安街至牛頭角一帶未來將面對另一波重建」。

裕民坊不斷成為被圍封的地盤。
裕民坊不斷成為被圍封的地盤。

過去十多年,政府一直以這種「殺掉街道」的模式重建和規劃舊區,令基層市民苦不堪言,他卻坦言,能預視這個情況只會變本加厲,並會擴展至土瓜灣、油麻地、深水埗等地區,「會繼續用這種大型的重建模式,街道混雜、不夜城這種香港街道特色將會消失」。

失去了人性化的街道,再沒有五光十色的招牌和特色的店子,這個還是我們熟悉的地方嗎?

有人喜歡重建後的光鮮整潔,有人卻懷念昔日的繁盛。
有人喜歡重建後的光鮮整潔,有人卻懷念昔日的繁盛。
新與舊,是水溝油還是能夠調和?
新與舊,是水溝油還是能夠調和?

【Yahoo 新聞觀塘系列報道・逢星期一、三、五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