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骨傲氣 磨利刀靠耳朵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香港經濟未起飛前,普遍家庭生活條件有限。主婦們寧可找人修補,也不會將脫 的鞋子、爆裂的瓦煲和穿洞的鐵鑊丟掉,修補工夫經長年磨練,慢慢演化成獨特手藝。當下講求效率的時代,仍有老師傅堅守崗位,因磨刀而馳名國際的華叔日復一日,重複推磨客人一把把或生鏽或磨蝕的刀子,他說:「磨刀,要用耳朵去聽。」文:潘曉彤 圖:郭正珊 真正鋒利不用「鋸」 在驟寒的早晨,佐敦寶靈街部分檔販開始撐起鐵皮頂準備開檔,旁邊小巷地鋪裏的華叔,早已拉起半閘打點。記者走進店裏,華叔正在照鏡子梳髮,恍如每天開店前的儀式,風雨不改。他 記者自己搬來小木凳坐下,便逕自拿起刀子,往一塊長方形的磨刀石一下復一下,推拉起來。 店面雖小,所見盡是刀具、手皮剪和指甲刀等各式利器,不少是孖人牌等家喻戶曉的大品牌產品,問到為何這些品牌刀具傾銷國際,客人仍特意前來購買,華叔聲如洪鐘的說:「即使別處有賣,他們不懂加工!」原來店裏賣的刀,一一經由他親自打磨。 華叔身後貼了數張他參觀外國刀廠時拍下的照片,他徐徐說起相中刀廠負責人如何在他面前激動落淚,非常得意,「看到我磨過的刀,他們訝異原來自家出品的刀竟可如此鋒利!」他隨即執起一旁的塑膠袋,以刀鋒輕輕揮過,塑膠袋隨即斷裂,令人大為驚奇,「平常的刀,最多可稱為『利』,這才叫『鋒利』!」華叔笑言。刀子如此鋒利,不怕 傷嗎?華叔卻說:「刀不夠鋒利,切東西才容易受傷,因為要用力「鋸」,刀夠鋒利,輕輕一『拖』就得。」所以他被刀所傷大都是在清洗刀具之時。 九款磨石 慢工出細貨 磨刀用的小木工作 比腰身矮,華叔拉來掛牆燈,坐下用心打磨。「當年我騎單車帶這張木 四出工作,在街邊替人磨剪刀。」他十一歲時在廣州拜師學藝,他指師傅所教是基本動作,至於要如何磨得鋒利耐用,全靠自己研究。「要靠耳朵去聽。」他將磨刀比喻為彈琴,「哪些地方要用力,哪些地方要放輕,要磨好就要夠均勻。」 「不是每把刀都可以上石的。」華叔腳旁堆起了十數塊磨刀石,他說自己有九款不同密度的石,由最粗的一塊開始磨起,好的刀才配用最後兩塊。一邊聊,他已陸續換了幾塊石,首先在磨刀石上添點油才開始磨,偶爾沾點水,時而前後推拉,時而打八字來回推磨。細心聽聽,雜聲果真漸變微弱。 回想當年騎單車到裁縫店附近找生意,華叔感慨生意不易做,「一開始我只磨剪刀,已足夠忙上一整天,大概八毫磨一把吧,看吋數而定。可是要磨得好,就要比其他人更花時間,賺不了多少錢。」他遂拿起一把未經「加工」的剪刀,往一疊四塊的布碎剪去,切口歪斜,再拿出磨過的剪刀,霍然剪下,切口一致。想起當年只持 兩塊磨刀石走天涯,坦承工具會影響成品。說罷便站起來,走到櫃 前,拿出兩塊琥珀色的石芯,提刀往石上輕磨,「這在五金鋪買,幾十年前,三百八十元一塊,我一口氣買了三塊,當年三萬餘塊已足夠買到對面大廈的單位。」他繼續專注磨刀,「一天,當這兩塊石頭斷裂了,我就不做了,再做也沒意思。」 收入捐贈奧比斯 櫃 裏堆放 數十把刀,原來全是正在輪候的客人放下的寶貝,目前來光顧的幾乎都是廚師。牆上貼上的告示寫 「1月至3月,修理皮剪已滿額。」當我們以為傳統手藝一律因與現代生活脫節而面臨淘汰,華叔卻指其實磨刀功夫仍有一定需求,只是沒人傳承,多年來不少人上門學藝,有人因耐性不足,有人因要成家養家而遭華叔勸退,「這一行,賺不了錢的……」 訪問期間,不少專程上門的客人碰釘子,當中包括一個為下周便要返回加拿大的奶奶拿剪皮刀來修理的年輕女性,和一對拿出兩把刀詢問磨刀價錢的夫婦,華叔一一推辭:「你要磨都可以,把錢存到這個戶口,再把收據拿回來給我,不過最快要等三個月。」他拿出存款到奧比斯的收據,並解釋說賣人情給一個人,就對其他正在輪候的顧客不公平,排隊是原則。 「如果我要開學校教磨刀,賺錢不難,但人到了這個年紀,要那麼多錢幹甚麼?」華叔事後告訴我,原來每月賺取租金和生活所需後,餘下盈利會捐予慈善機構,雖說施予,他倒認為一直以來並非只為行善而苦幹,「是覺得安慰啊!名人都特地來踏我這裏的爛階磚!」 陳華記利器專門店 地址:佐敦廟街278號地下 查詢:2730 4091 ●店內有各式刀具售賣。 ●小店隱身於寶靈街攤檔後地鋪,每天慕名而來的客人絡繹不絕。 ●跟隨華叔數十年的工作 ,地下擺滿不同密度的磨刀石。 ●店內掛放「香港刀王」牌匾,別具氣派。 ●華叔當年豪擲三百八十元買下的石芯。 ●磨刀之先,要在石上沾點油和水。 ●客人磨刀都要排隊,記者1月初到訪時,隊尾已排到3月了。 ●各地名廚到訪,都會在簿上留名,令華叔感到驕傲。 今日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