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南橋致命單車意外 涉事路段時速70公里容單車進入 團體促改革道路規劃|Yahoo

17 歲青年前日(3 日)凌晨 1 時許在青衣南橋踩單車時,被一輛的士撞倒後捲入車底,延至同日晚上不治。(無綫新聞截圖)
17 歲青年前日(3 日)凌晨 1 時許在青衣南橋踩單車時,被一輛的士撞倒後捲入車底,延至同日晚上不治。(無綫新聞截圖)

【Yahoo 新聞報道】青衣南橋早前發生致命交通意外,踩單車的 17 歲青年被的士撞倒後不治。據悉死者案發時有佩戴頭盔、開車燈,即便採取安全措施仍發生意外。關注道路設計的團體「街道變革」接受《Yahoo 新聞》訪問時指,出事路段容許單車行走,車速限制卻高達時速 70 公里,亦無預留空間予單車使用者,質疑本港道路規劃以車為本,缺乏單車使用者視角。

單車意外頻生 去年 6 宗致命

17 歲青年前日(3 日)凌晨 1 時許在青衣南橋踩單車時,被一輛的士撞倒後捲入車底,重傷昏迷往瑪嘉烈醫院搶救,延至同日晚上不治。

今次意外並非孤例,翻查紀錄,涉及單車的奪命意外不時發生。根據運輸及物流局公佈的數字,2022 年涉及單車的意外有 2,224 宗,其中嚴重及致命意外分別佔 143 宗及 10 宗;2023 年涉及單車的意外有 1,976 宗,其中嚴重及致命意外分別佔 104 宗及 6 宗;

今次青衣南橋的出事路段容許單車行走,事主亦有做足安全措施,但意外仍然發生。由一班就讀及從事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及社會創新的人士於 2020 年創立的團體「街道變革」,就認為政府應反思道路設計規劃的問題。

街道變革:迫單車使用者危險與犯法二選一

「街道變革」發起人嚴卓衡接受《Yahoo 新聞》的訪問時指,從青衣島往返市區的大橋僅有青衣南橋及青衣北橋。其中北橋設有行人路,在此踩單車屬違法;在南橋踩單車雖然合法,但該橋車速限制為時速 70 公里,亦無預留空間予單車使用者,對於單車使用者而言十分危險。

政府近年有意立法,要求騎單車人士須佩戴頭盔。不過嚴卓衡指,青衣南橋意外的死者亦已佩戴頭盔,可見此舉無效助解決問題,根本問題是單車使用者在道路上根本沒有足夠的安全設施。他亦提及香港的汽車駕駛者仇視單車使用者的狀況,政府都應該要思考如何有效教育駕駛者,「(強制戴頭盔)只係大家搵咗個容易啲嘅方式,叫單車使用者自己解決個問題。」

倫敦的巴士站採用繞徑的方式,避免單車使用者需要不斷下車避讓。(受訪者提供)
倫敦的巴士站採用繞徑的方式,避免單車使用者需要不斷下車避讓。(受訪者提供)

團體倡增設單車專線 仿效倫敦

嚴卓衡促請政府不能忽視市區單車基建。他認為改革道路設計標準的第一步,是引入更多單車友善設計,如單車專線、單車友善燈號等,將單車和汽車的使用空間和時間分隔,「(政府)唔好只係諗新發展區,只喺做康樂式嘅單車徑,市區好難做到,市區要有市區嘅方式。」

至於針對因寬度較窄而未能加設單車專線的街道,他建議可以加設車速限制、減速帶等,甚至在街道設計上調整馬路的角度,使車輛無法一下子從街頭加速到街尾,即可創造更單車友善的環境。他亦提及可參考外國的標準,以荷蘭為例,只要街道每日車流量少於 1,000 輛,汽車速度在 30 公里以下,即便沒有劃分單車專線,也是適合單車和汽車共存的。

嚴卓衡亦提及倫敦,指倫敦以往亦如香港般以汽車主導,但近年起投放更多資源,並設立專責負責設計單車基建的步行與單車專員(Walking and Cycling Commissioner),使單車專用網絡的大幅提升,從 2016 年僅有 90 公里,大增至現在的接近 400 公里。同時,倫敦當局設計大量單車友善配套,如以路壆及護柱分隔汽車與單車、為單車使用者而設的路牌、改善過路處交通設計等。「如果政府選擇去改變,其實唔難。依家嘅方式就喺掩耳盜鈴,覺得唔起單車友善設施,就唔會有咁多人踩單車、無咁多意外。」

倫敦部分街道以路壆分隔單車專線及行車路(受訪者提供)。
倫敦部分街道以路壆分隔單車專線及行車路(受訪者提供)。

單車徑良莠不齊

嚴卓衡樂見香港的新發展區有更多單車徑的規劃,表示「至少有嘅,但唔可以只喺康樂性質嘅單車徑」。他指在一些新市鎮的單車徑覆蓋度算是不錯,但整體良莠不齊。以大埔區為例,單車徑的覆蓋程度算高,但唯獨舊墟沒有;同時,有部分單車徑的連貫性欠佳,使用者踩一段單車徑後需要踩出馬路,「(政府)覺得難做就唔做,網絡自然就唔夠緊密。」

他強調問題不僅是幾十年前發展的新市鎮中獨有,近年所發展連接屯門至馬鞍山的「超級單車徑」(新界單車徑網絡)都有類似問題。單車徑除了連貫性欠佳外,更有視線受阻、過路處過於隱秘的問題,甚至即便是沿大路旁的單車徑踩單車,都需要停車讓路予小路駛出的汽車,而歸根究底的問題在於設計者沒有站在單車使用者的角度考慮。

運輸署:安全可行下推動「單車友善」

運輸署回覆《Yahoo 新聞》查詢指,政府政策是在道路安全及可行情況下推動「單車友善」環境,促進單車作綠色的短途代步工具,減少使用私家車。署方會繼續在新市鎮及新發展區締造「單車友善」環境,包括改善現有單車徑和單車停泊設施,提升單車安全。

基於道路安全考量,政府不鼓勵市民在市區以單車作為交通工具。在推動「香港好.易行」及締造行人友善環境的前提下,會優先考慮使用市區的合適空間優化步行環境,以鼓勵市民步行。

現時全港單車徑長度約為 250 公里,公眾單車泊位約 64 800 個,在將來的新發展區亦會提供完善的單車徑網絡及更多單車泊位。

「街道變革」發起人嚴卓衡批評港府以掩耳盜鈴方式應對單車使用者,「覺得唔起單車友善設施,就唔會有咁多人踩單車、無咁多意外。」(受訪者提供)
「街道變革」發起人嚴卓衡批評港府以掩耳盜鈴方式應對單車使用者,「覺得唔起單車友善設施,就唔會有咁多人踩單車、無咁多意外。」(受訪者提供)

採訪:實習記者白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