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藥物治療 緩減痛症
慢性肌骼痛症十分普遍,根據世衛今年8月發表的報告,全球多達17億人受痛症困擾,即每5人便有一人,影響他們的生活、心理及社交。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推行「賽馬會痛『正』能量計劃」,助患者以非藥物方式管理痛症,並透過其他NGO及數碼資源,讓更多人受惠,及時預防。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院長黃仰山教授表示,過往痛症患者一般因應痛症位置而向相關專科或到急症室求診,未能即時解決便要入院處理,長時間沒郁動又致肌力衰退,須完成物理治療才可出院,令醫療負擔大增。若基層醫療做得好,患者可從信任的醫生學到痛症管理,留在社區並讓社區更健康,才是最好方法。
痛症影響情緒
中大賽馬會長者痛症緩解計劃的最新調查發現,九成長者有慢性痛症,最常見於膝部和腰背,疼痛程度平均為中度(10分滿分有4.3分),逾半數人出現焦慮和抑鬱情緒,78%人感到孤單。賽馬會痛「正」能量計劃總監、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院副教授(家庭醫學)薛詠珊醫生指,「痛症的成因,年齡只是其中一個風險因素,有不少個案是小時候因意外受傷而沒有好好復康,長遠令腰、膝疼痛。又例如不少人疫情期間跑步,但沒有接受正式訓練,結果腳痛求診,軟組織可能已出現問題。若沒有正視的話,情況長遠不斷惡化,10年後可令膝關節不穩,繼而退化引發痛症。」
痛症管理推廣至社區
賽馬會痛「正」能量計劃透過非藥物的模式管理痛症,包括痛症導向運動訓練(力量訓練、太極、瑜伽等)、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靜觀訓練等),助患者改善生理及生理狀態,而一班痛症病友一同參加班組,也有助其社交、分享經驗,薛詠珊認為,如每個方面都有些少幫助,整體已可改善不少,「為使更多人受惠,我們將與NGO合作,包括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及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培訓其導師以服務會員;也有『社區慢性肌骼痛症大使』義工訓練課程,讓痛症管理知識進一步滲入社區。」
科技輔助
其中較特別的是利用VR科技幫助痛症管理,計劃特設VR體驗館,並在此舉辦太極班、呼吸班和瑜伽班等,讓參加者如置身不同地方,對放鬆情緒、減低焦慮等都有額外幫助,並減低痛症對生活的干擾。另外,特設「中大痛症」手機App,內容除包括計劃詳情,亦有醫生專欄等提供痛症健康資訊,並設有個人化復康運動教學短片,讓使用者在家都可鍛煉。薛詠珊最後提醒,「痛症其實可預防,而首要是注意肌力訓練,這是大多數人所缺乏的,如肌肉無力就容易關節不穩導致受傷,又或骨撞骨而退化、勞損。當然日常生活中亦要維持良好姿勢。」
原文刊登於 AM730 https://www.am730.com.hk/健康/非藥物治療-緩減痛症/352006?utm_source=yahoorss&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