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計劃套餐價和檢測項目懸殊 價格相差逾9倍

【on.cc東網專訊】愈多愈多人常體檢,及早發現病患,但消委會指體檢計劃林林總總,價格相差逾9倍,相信與計劃的收費方式有關,而私營醫療機構的計劃一般較平,但眾多項目需另外收費,而私家醫院計劃雖較貴,但涵蓋較多項目,致總收費與私營醫療機構計劃相若。

消委會於今年2月至3月從12間私家醫院及14間私營醫療機構的網站,收集共33個基本身體檢查計劃的服務收費和資料,價格由820至8,310港元不等。該會稱,醫療機構不時會推出「二人同行」或信用卡優惠等折扣,但調查發現,過半計劃(18個)顯示2個不同收費,標示例如「原價/優惠價」,營造出折扣的效果,當中有2個計劃更只刪除較高的價格,並顯示另一個較低的價格,卻未有標明所代表的意思,營造促銷感覺的手法容易令消費者產生迫切性的感覺。

調查又指,私家醫院的體檢計劃收費一般較高,而且涵蓋的項目數量較多;而私營醫療機構則以較低的套餐價作招徠,但如需進行套餐以外的檢查項目便要逐項額外收費。以其中1間私家醫院的套餐計劃為例,價格較另1間私營醫療機構為高,但涵蓋多7個項目。如在該私營醫療機構的套餐之上,以附加項目形式加購部分項目後,兩者的總收費其實相若。至於附加項目的收費差異亦頗大,例如進行運動心電圖檢查,調查的各個計劃的收費由1,880至3,790港元,相差逾1倍,而由於各機構未必在其網站上詳細列明每項附加項目的收費,令消費者難以估計所需的總收費。

另外,消委會說,有約3成(10個)計劃沒有醫生參與診斷過程,僅得護士、健康助理等檢查,另有5個計劃沒有包括由醫生講解報告。一旦結果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兩種誤診的情況,前者會令消費者誤以為自己患上某種疾病,或須作跟進檢查而引來不必要的金錢損失和焦慮,而後者則會因「走漏眼」而引致延誤就醫,情況更為嚴重。

消委會建議市民,先諮詢家庭醫生,以制訂合適的健康評估項目;留意所需檢查項目有否包括於套餐,即使網站上出現疑似優惠價格,消費者亦應先詳細了解當中的檢查範圍和相關條款;又提醒一般人毋須追求過多檢查項目的體檢計劃。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