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小景|子女也移民 留下來的長者結伴團年 由傷心到體諒

年廿九(8 日)晚,在觀塘樂暉長者地區中心內,暖烘烘的空氣,飄散菜肉香, 50 位長者聚首,吃火鍋度歲晚。他們都是子女移民的留港長者,共同分享離別的愁思;他們也藏著段段獨特故事。

就像 71 歲的陳太。兩女兒去年先後說移民,留下她和 94 歲的媽媽在港,「如果我同婆婆…有事咁我點算…佢又答唔出…」家庭變了樣,團年飯也不再齊整,陳太情緒一度墮入幽谷。但她相信,上天會替你開一扇窗。這段時間,她認識了一班處境相同的朋友,彼此扶持,參加社區活動成寄托,又替媽媽找到日間照顧。她的想法開始轉變,「現在我會投入她的角色,如果是我也會這樣做,帶小朋友移民絕對是對的。」

「飲杯!」老友記舉起枝裝飲品拍照,玩遊戲抽獎,夾肥牛烚下烚下,滿載笑聲,猶如一家團年。子女未伴身旁,這個新年,開心嗎?他們都掛著笑臉說:「開心」。這晚夜,他們常說到「尊重」、「理解」。

文字:廖俊升

攝影:劉貳龍

50 位長者聚首,吃火鍋度歲晚。他們都是子女移民的留港長者,共同分享離別的愁思
50 位長者聚首,吃火鍋度歲晚。他們都是子女移民的留港長者,共同分享離別的愁思

移民潮下七成留港長者抑鬱 中心半年招 136 留港長者

去年基督教服務處曾進行調查,訪問 203 位留港長者,近八成人的社交孤立屬「高風險」,近七成留港長者有抑鬱傾向。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社工岑詠恩說,服務處樂暉長者地區中心推出「支援留港長者服務計劃」,半年招募了 136 位子女移民的留港長者,數字超出預期三至四倍。她說,一到大時大節,長者們都難完全適應,易感孤單,故需建立社區網絡,使他們知道自己的價值和滿足,「不一定要依附仔女,令他們硬淨」。

留港長者「圍爐」 子女不在仍舊歡騰

這場團年圍爐盛宴,坐著都是子女移民、年過七旬的留港長者,像是兩個女兒移民英國的陳太,也像兒子移英的阿芬,或是子女 90 年代便移民的平好。他們共聚一堂,就算家裡未齊人團年,來到這裡,跟同路人吃團年飯,一樣歡騰。

兩女兒移民 71歲留港長者照顧94歲母親

他們分享離別的傷感,細訴家庭故事。例如這晚早早赴宴的,有今年 71 歲的陳太,短短半年,她的女兒一個接一個移民,剩下她和 94 歲的媽媽。

陳太丈夫早在她 30 多歲時離世,她獨力照顧兩個女兒。她是一位主婦,甚少社交,在港無親友,丈夫離去,如天塌下,終日鬱鬱不歡。她的目標是照料女兒長大成人,女兒是支柱。她終捱過來,女兒已長大成家,她又要照顧孫兒。十年前老父去世,陳太現要照顧同住的 94 歲長期病患媽媽。她覺得,照顧家庭是「理所當然」,這半輩子,家庭是她生命的重要部分。

去年三、四月,陳太突然收到大女通知,幾星期後,將移民到英國。
去年三、四月,陳太突然收到大女通知,幾星期後,將移民到英國。

臨移民才通知 氣得不懂反應

去年三、四月,她突然收到大女通知,幾星期後,將移民到英國。陳太震憾得不懂反應,「我當時不是哭,一聽就不知如何反應,嬲到唔想講嘢。」突如其來的一聲知會,陳太再次面對離散,她連女兒視像通話,也不願接。

大女走了一個多月,陳太的媽媽一度意外跌倒。她開始擔心,自己和媽媽一天天變老,安老院尚在輪候,日後該如何過。當時她心裡想著「還有個細女在」。

「媽咪我有啲野想話畀你聽…又唔想好似家姐咁,移民好炆話畀你聽,我準備申請去英國。」

再過一個月,細女跟她飲茶,便通知她移民消息。陳太沒再生氣,反而淚如泉湧,「兩個都走晒,如果我同婆婆…有事咁我點算?佢又答唔出…」那餐茶沒有喝完,陳太便離開。

在觀塘社區中心內,暖烘烘的空氣,飄散菜肉香。
在觀塘社區中心內,暖烘烘的空氣,飄散菜肉香。

「兩個加埋就快 200 歲,兩個都隱蔽」

離別讓她想起丈夫離世時的心情,「見到街坊我都不想傾偈,想閃開避開,就連餸都不買,驚媽媽又跌低。變咗兩個加埋就快 200 歲,兩個都隱蔽,講講下佢又喊我又喊…」

社工拜訪安慰,帶她參加了基督教服務處樂暉中心的「支援留港長者服務計劃」,令她走出低谷。她記得,首次跟同路人聚會,大家也哭不成聲;但傷心以外,這是她首次獲得共鳴。現時她獲社工安排下,替媽媽申請了一周四天日間託管服務,自己有數天私人時間,她開始為自己著想,到社區中心參與活動。

認識同路人 學會尊重女兒

她從同路人身上知道,自己不是孤獨的,也漸漸明白,女兒離開並非自私。「我係咁嬲落去、咬牙截齒、惡死睖瞪冇句好嘢,慢慢佢電話就好少。你有感覺,佢都唔想同你講嘢。我代入她角色,其實她也不容易,去到那裡又要找工作,要替兩個小孩找學校,沒親戚沒朋友。」

「每個人也是獨立個體,你只不過有責任養大佢,佢冇得選擇誰是父母。佢為下一代絕對係啱,你要尊重佢每一個決定。」

陳太從同路人身上知道,自己不是孤獨的,也漸漸明白,女兒離開並非自私。
陳太從同路人身上知道,自己不是孤獨的,也漸漸明白,女兒離開並非自私。

為下一代教育支持兒子移民

坐在另一枱,常常掛起笑臉的阿芬,這晚在場內跑來跑去、跟老友記合照。阿芬今年 75 歲,兒子兩年前移民,她萬分支持。「他想下一代有更好教育,不像香港那麼辛苦,既然咁識諗,我都要支持他的。」

阿芬患情緒病多年,靠著社區中心的活動,做瑜伽、做手工,把時間塞滿,還因而認識一班同路人,他有感病情好轉,自己開朗起來。有時吃飯,她也會掛念兒子,剛移民的時候,也會擔心。

「但慢慢佢樣樣都講你聽,你了解就知道,唔需要掛心,要識得放手」

她會想深一層,「佢肯犧牲,本身係香港都有職業、有車有樓都放棄晒。嗰一刻我好辛苦,會諗點解要咁呢?但有啲嘢改變唔到,就睇下佢哋咁做啱唔啱,要等佢哋行自己條路。我哋年紀大都幫唔到咁多。」她笑說,現在視像通話,反而比兒子在香港時更多交流,關係更好。

阿芬患情緒病多年,靠著社區中心的活動,做瑜伽、做手工,把時間塞滿。
阿芬患情緒病多年,靠著社區中心的活動,做瑜伽、做手工,把時間塞滿。

懂得放手 離散仍是開心新年

今年過年,她會跟姪女、嫂子在初一飲茶、和親戚打麻雀,學懂了放手,她說,就算兒子不在身邊,這仍是開心新年。

75 歲的平好,跟阿芬一樣,都尊重兒子的生活,「都要接受,仔女有佢哋嘅世界」。1989 年六四事件後,她便把三個孩子都送到外國讀書、落地生根。這些年來,她都是兩邊走,到近年疫情便沒再到外地。她參加社區中心的活動解悶,認識同路人,笑說自己「很忙」,沒空掛念兒子了。

岑詠恩說,不少長者找不到同路人,不懂開口求助。
岑詠恩說,不少長者找不到同路人,不懂開口求助。

岑詠恩說,移民潮衍生留港長者群體,外界一般擔心,長者應如何生活等實際憂慮,卻忽略了子女移民初期、在適應期的情緒過渡,容易有孤獨感。她說,有部份個案,子女在移民前七天才通知父母,甚至舉家隱瞞長者,造成情緒問題。

她指,不少長者找不到同路人,不懂開口求助,「講出來好似講仔女是非,因為外界都會覺得,仔女移民等於拋棄佢,有一個標籤係到,他們便越來越收埋自己。」同時他們又擔心子女在外地生活,「有失眠有喊,擔心唔知同邊個講」。因此她認為,應做好社會教育,移民前的準備相當重要,鼓勵家庭好好溝通。

服務處樂暉中心推出「支援留港長者服務計劃」,除了單對單的配對支援,召集了逾百位留港長者,互相支持。岑說,留港長者可分享外國資訊,如時差、當地新聞等,彼此支持和陪伴,建立互助圈子,如有「共同語言」、可獲認同感。

集誌社 The Collective HK 網頁

集誌社 The Collective HK Facebook

集誌社 The Collective HK Instagram

集誌社 The Collective HK YouTube

訂閱 支持集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