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億「轉運」計劃完成後首雨季即泛濫 大圍明渠災後一片頽垣

航拍圖片可見,大圍明渠雨災後遺下大量石屎碎片。  (facebook 專頁mitch_lam_cinematography)
航拍圖片可見,大圍明渠雨災後遺下大量石屎碎片。 (facebook 專頁mitch_lam_cinematography)

【10 月 5 日新增渠務署回應】

連接城門河上游及下游的大圍明渠,本月(9 月)8 日黑雨襲港期間泛濫,水位暴升至地面。近日雨勢稍歇,部分河床露出,大量被沖毀的混凝土結構散佈各處,一片頽垣敗瓦。渠務署四年前耗資 12.2 億元進行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把九龍水塘的雨水轉移至城門水塘,工程去年底完成後,城門河首個雨季即遇上嚴峻考驗。

「我住在沙田多年,常在城門河拍攝四時美景,城門河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黑雨當日在電視新聞片上見到令人驚怕的波濤,真想立即去看看,但又怕有意外。翌日,即去看看,八個字:滿目瘡痍,惨不忍睹。」攝影愛好者 Fook Kei Lai 說。他上載 facebook 的相片顯示,大圍明渠河床佈滿石屎碎片,部分堤岸崩塌,瓦礫懷疑是原本鋪在河床及堤岸的混凝土結構。

「慶幸未有人命傷亡」

影片創作者 Mtich Lam 亦有分享其航拍照片,他認為大圍明渠在罕見暴雨下的排洪能力「算係咁」,洪水破壞力雖然驚人,但慶幸未造成人命傷亡。

雨水近日稍歇,明渠水退後,河床暴靈出大量頹垣。   (mitch_lam_cinematography)
雨水近日稍歇,明渠水退後,河床暴靈出大量頹垣。 (mitch_lam_cinematography)
大圍明渠堤岸混凝土結構崩塌。   (mitch_lam_cinematography)
大圍明渠堤岸混凝土結構崩塌。 (mitch_lam_cinematography)

大圍明渠在本月 8 日水位暴升,一向平靜的水流頃刻發展成急流,堤岸兩邊路面也被淹浸,部分地面塌陷。受到與海葵殘餘相關的低壓槽影響,天文台總部在本月 7 日午夜錄得158.1毫米的一小時雨量,是自 1884 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紀錄。截至 8 日上午 7 時,是次黑色暴雨警告的生效時間超過 7 小時,打破 1999 年 8 月 23 日的紀錄。

連接城門河上、下游的大圍明渠,過往甚少泛濫,今次洪水暴發,除了黑雨的基本因素,還有沒有其他原因?翻看渠務署資料,政府 2019 年動工興建「水塘間轉運隧道」,目的是把九龍水塘群接收的地面徑流轉運至下城門水塘,成本 12.22 億元,去年年底完成。隧道全長 2.8 公里、直徑 3 米。

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把九龍水塘雨水轉移至城門水塘。   (渠務署網頁)
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把九龍水塘雨水轉移至城門水塘。 (渠務署網頁)
長 2.8 公里、直徑 3 米的隧道,把九龍水塘的雨水轉移至下城門水塘。   (渠務署網頁)
長 2.8 公里、直徑 3 米的隧道,把九龍水塘的雨水轉移至下城門水塘。 (渠務署網頁)

為何要把雨水由九龍轉移至沙田區?渠務署稱,現時九龍水塘群的容量較小,在暴雨期間容易溢流,以致荔枝角、長沙灣、深水埗一帶受水浸威脅。水塘間轉運隧道工程旨在把九龍水塘群溢流的雨水轉運至下城門水塘,為九龍副水塘騰出約 35 萬立方米蓄洪空間,藉以減少水塘群溢流進入雨水排放系統的流量,從而提升深水埗、長沙灣及荔枝角的防洪水平,令該等地區能抵禦五十年一遇的暴雨。水塘間轉運隧道每年亦可以為市民提供 340 萬立方米食水,達至防洪和惜水的雙重目的,保障市民生命財產,保存珍貴水資源。

大圍明渠在雨災後遺下大量石屎碎片。   (攝影愛好者 Fook Kei Lai 提供圖片)
大圍明渠在雨災後遺下大量石屎碎片。 (攝影愛好者 Fook Kei Lai 提供圖片)
大圍明渠連接城門河下、下游,兩岸住宅密佈。
大圍明渠連接城門河下、下游,兩岸住宅密佈。

渠務署在 10 月 5 日回覆本網指,9 月 7 日起持續出現特大暴雨,大圍明渠對上天然山體匯集巨大流水,從上游位置猛烈沖刷大圍明渠,引致明渠損毀。渠務署已隨即展開緊急修復工程,現時大圍明渠運作大致正常。署方解釋,由於明渠水流的流量及流速受其地理位置和雨量分布等多個因素影響,即使同一場雨,對不同地區的明渠造成的衝擊及破壞亦不盡相同。

渠務署稱,水塘間轉運隧道會因應九龍水塘群(上游)及下城門水塘(下游)的水位,適時啟動水閘以轉運水塘存水,以緩減深水埗、長沙灣和荔枝角地區的水浸風險,如下城門水塘的水位上升至特定高度,水塘存水便會自然流入大圍明渠,再經城門河道排出大海。在上述時段,有關水閘並未達致啟動水平,故九龍副水塘的存水並沒有轉運到下城門水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