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政府設施搬岩洞騰出最少38公頃土地 科技輔助開發研建數據中心

【on.cc東網專訊】政府多年前已着力探討發展岩洞,將現有地面的政府設施搬入岩洞,以騰出土地發展其他用途,在發展局今日(14日)的網誌中,助理秘書長(工務政策)馮耀璋表示,本港山多而陡峭,岩石堅固,沿市區邊緣的山坡很多時候都適合發展岩洞,他指,以渠務署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往岩洞的項目,是本港現時最大規模的岩洞發展工程,現階段正在沙田女婆山挖掘及建造岩洞建築群。搬遷工程完成後,可騰出約28公頃土地,主要作創科發展之用;水務署展開搬遷鑽石山食水及海水配水庫往岩洞的建造工程,把配水庫搬進獅子山以南的山體後,可騰出黃大仙區現址約4公頃土地,用作興建房屋和社區設施。

此外,土木工程拓展署亦將於安達臣道石礦場發展用地的山體內建造岩洞,以重置現時位於九龍灣的工務中央試驗所及興建新的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中心。目前,有關項目正在申請撥款;至於搬遷荃灣二號食水配水庫及油塘食水和海水配水庫群往岩洞的計劃,還在勘查研究及設計階段,這兩個項目可分別騰出現址連同毗鄰約6公頃的土地,作興建房屋和社區設施之用。另外,發展局正聯同創新科技及工業局一起探討發展岩洞數據中心,利用岩洞安全而又穩定的環境,提供用地支持數據中心的持續發展。

土拓署高級土力工程師曾偉漢表示,發展岩洞的位置需要有足夠厚度的石層以發展項目所需的空間。如其地面及旁邊設有其他設施,包括建築物的地基或地下隧道,便會限制了岩洞的發展空間。岩洞發展是由多條岩洞及連接隧道組合而成,並有間隔石柱支撐整體岩洞空間,故未必適合放置一些體積大,但不可分拆的設施。由於發展岩洞需要較高的成本及較長的時間推展,須小心考慮發展方案是否符合成本效益等。他又指,建造岩洞面對一些技術挑戰,例如在複雜的地質環境下進行爆破,故積極應用創新科技,包括使用備有監察系統的智能鑽挖機,以及的另一項創新技術是使用混合實境科技,於工地現場使用特製的眼鏡顯示器,在爆破面投影爆破設計圖像,協助監督人員檢查數以百計鑽孔的準確度,提高驗證程序的準確性及減省工序時間。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