搣倒刺 易染甲溝炎指甲鉗剪走 忌酒精消毒


【本報訊】皮膚乾燥容易令人滿手倒刺,若處理不善小心發炎感染。皮膚科醫生表示,近期每周接獲兩至三宗因皮膚太乾或「搣倒刺」,導致傷口受細菌感染的求醫個案,提醒市民要做好手部皮膚護理,包括手指也要仔細塗上潤膚膏及油膏,並避免接觸潔淨力強或殺菌力高的清潔液。
記者:梁麗兒

皮膚科專科醫生陳湧表示,正常及健康的皮膚,細胞與細胞之間有天然脂肪包裹,令皮膚無縫及緊緻。若皮膚太乾燥,缺乏油脂,便會令皮膚細胞裂開,容易出現倒刺問題,或皮膚有小傷口,倒刺則多見於指甲附近的皮膚。皮膚有傷口時,細菌或致敏原便可經此進入皮膚,增加感染或濕疹風險。

冬天及乾燥天氣,會令皮膚容易流失水份及變乾,並令倒刺出現,陳指,皮膚問題其實與生活習慣也相關,包括雙手經常接觸刺激性物品或經常濕水的人,如家庭主婦、食肆員工,洗碗時無戴手套,直接使用洗潔精,可損害皮膚。平日接觸過多潔淨力強的洗手液,或殺菌力高的清潔產品都會出事。

陳稱,曾有一名40多歲的求診男士,平日較少護膚,因為從事金融工作,日常壓力較大,有搣手指及倒刺習慣,求醫時大部份手指已受感染,出現紅腫、脫皮、流水、流膿等症狀。檢查證實感染金黃葡萄球菌引致甲溝炎,需接受抗生素藥物治療。冬天每星期均有兩、三宗類似的皮膚感染求診個案,患者包括壓力大的上班族、家庭主婦等。

手指有倒刺切忌亂搣,否則隨時令皮膚撕開更大傷口,增細菌感染風險。陳指,使用酒精為皮膚殺菌也是錯誤做法,正確為即時用乾淨的指甲鉗,剪走倒刺便可。想減少倒刺形成及預防皮膚乾燥,護膚程序不可缺少,「好多人用潤手膏時,多數用喺手心,忽略咗手背嘅皮膚,其實手指附近嘅皮膚都要保護」。他建議每日使用潤膚膏三至四次,尤其洗手後,如皮膚特別乾燥,使用次數要更多。

正確護膚程序很重要,陳建議先用水膏(cream)作第一層護膚,因為比較水潤,可為肌膚補充水份及保持濕潤。相隔數分鐘後,再塗用油膏(ointment)作第二層保護,油膏屬閉合性潤膚產品,有鎖水作用保護皮膚。成份方面,建議揀有保濕成份的水膏,例如乳木果、甘油、透明質酸、神經醯胺(ceramide)及蘆筍等。不少人只用油膏潤手膏,只能保護皮膚,但無法補濕,即潤膚功效不大,如馬油屬油份較重的油膏,較難保濕,建議先用水膏,再用馬油較好。

陳稱,潤膚液(lotion)或箒喱(gel)普遍滋潤度不足,難阻水份流失,亦滲透性低,保護肌膚的作用不大,較適合夏天用。

陳醫生指有男病人因拔倒刺感染細菌。
陳醫生指有男病人因拔倒刺感染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