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倡引入商議式民調

學者倡引入商議式民調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本港近年屢見具爭議性議題,如本年中政府便曾一度強推「遞補機制」,不過在輿論壓力下,當局最終被逼收回方案,重新諮詢;曾觸發五十萬人上街的《廿三條》,更有可能於下屆政府任期內捲土重來,如處理不慎,極有可能引發管治危機。於月初以觀察員身分出席澳門民調活動的時事評論員劉銳鉊指,如政府要重推《廿三條》,應嘗試採用較全面的商議式民調,在取得更詳細民意之餘,亦可增加市民對議題的了解。 記者:譚浚熙 本港不少學術機構及傳媒,都會定期就不同政治議題進行民意調查,不過多年來一直有聲音指,傳統以問卷形式進行的調查結果容易被操控,準確度備受質疑。澳門在本月初就以外國較為普遍的商議式民調為藍本,進行了第一次試驗,活動負責人、澳門易研方案項目總監張顯榮博士(圖左)指,商議式民調包含多個環節,成功比較受訪者在認識事件前後的感觀變化,令調查結果參考價值大增。 重大議題有助凝聚共識 張顯榮指調查分多個階段,首先是在公眾隨機抽取樣本,進行第一次問卷調查,然後再抽取一個有代表性的樣本參與商議過程。商討前,參與者會先收到一份說明資料,並在商議當日進行第二次問卷調查,然後進行小組討論。小組在討論後要想出問題,向包括政府官員、專家和學者在內的大組提問,之後再進行一次問卷調查,獲取經深思後的民意。工作團隊其後會分析結果,並向公眾公布。 討論過程不剪接放上網 張顯榮指,隨着時代發展,傳統民調逐漸顯露其不足之處:「一般民調的研究過程不用對外公開,公眾就算想參考或提出質疑,都不知從何入手。通過互商討論及與專家和官員接觸,參與者的意見有更高參考值,他們在認識事件前後的感觀變化,亦可為研究提供有用資料。」張顯榮指,政府在採用商議式民調之前不應有任何預設立場,而是應尊重民調結果施政。 劉銳鉊指,政府過往在重大議題上都曾進行民調,了解民意取向,不過調查方向一直被指有引導性,「如在早前醞釀申辦亞運的過程中,政府便曾經委託大學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支持申亞的佔大多數,不過後來有學者指,他對於民調的結果有質疑,亦有不同解讀。」他指,商議式民調通常會將討論過程不經剪接地放上互聯網,讓持分者自行演繹討論結果,在保持調查結果中立之際,亦可引發多元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