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學者研微電子 獲院士榮銜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現代人使用的智能電話、汽車,甚至家中不少電器,與半導體的關係不可或缺。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單建安,從事晶片微電子研究多年,更憑設計功率半導體,提升電器內的電源分配,達至有效率的電源管理,早前獲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院士榮銜。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設有不同的研究範疇,其中晶片微電子是各項電子研究的基礎。 單建安在接受訪問時表示,當年除了因興趣和能力外,亦被微電子研究的裝備吸引而決心從事有關的研究,「微電子與一般的電子工程研究不同,我們入實驗室時需要『由頭包到落腳』,感覺好特別。」 八十年代正值微電子新興的年代,單建安坦言,自己無法預測三十年後的成就,認為入行是一個機遇和運氣。他又指,晶片技術是導致今時今日資訊爆炸的始祖,「所有電子產品與儀器均內有晶片,晶片是最原始、最基本的技術,沒有它就沒有電器。」 單建安解釋,電腦就是以最細的單元,以及最細的體積去組合,「不同的精體管及組合能發出不同的訊號,假如精體管及晶片的體積太大,該電腦的功能有限。」他又以電動車為例,「晶片微電子既須明白系統的指令,亦須要懂得推動摩打運行。」 憑功率半導體器件的設計及商業化上的貢獻而獲IEEE院士,單建安稱,製作功率半導體比一般的半導體更困難,以手提電話為例,如何從現時本港提供的二百二十伏特,改變供電的輸出率,方便為一至兩伏特的手提電話供電,以及如何提升機內的電源分配,達至有效率的電源管理,是功率半導體需要負責的部分。 從事有關的研究已三十多年,單建安直言,最困難的地方除了是克服半導體的「細」外,更重要是提升功率的輸送及效能。 「每十八個月,研究人員會把半導體的能力提升一倍,同時將其成本減少一半,因此我需要更努力研究更細和更便宜的功率半導體。」 已擁有十二項專利的他又謙虛地稱,目前最想做的事,是與學生將科研的成果商業化,當中首選本地公司作為合作夥伴,但不排除與內地及海外公司合作,「與哪一家公司合作是次要,最重要是可以將研究用於社會,貢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