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重建】碼頭城寨引潮州人聚居 街市醫局服務庶民 學者拆解規劃佈局
【Yahoo 新聞報道】九龍城在港英年代憑九龍寨城及啟德機場加持,既璀璨又帶半分神秘。香港史學會鄧家宙博士接受《Yahoo 新聞》訪問,解構九龍城庶民社區的規劃佈局與歷史脈絡。九龍城之所以成為「小潮州」和「小泰國」,與九龍城寨及九龍城碼頭有莫大關係;今次市建局擬納入發展計劃範圍的戰前唐樓、九龍城街市及醫局等建築,多年來緊扣庶民生活,繞富社區特色和歷史意義。
記者:Carmen C.
攝影記者:Davies
九龍城的街道設計如網格般方整,鄧家宙解釋,此規劃拜九龍寨城所賜。港英政府早年銳意把九龍城一帶農地規劃成現代化城鎮,聯合道至九龍塘一帶走中高檔路線,而靠近九龍城寨那邊就偏向基層,「佢(港英政府)想同寨城有明顯分別,我哋呢邊就井井有條,你嗰邊(寨城)就混亂啲」。因此靠近寨城那邊,衙前圍道設九龍城市政大廈,南角道就設當時服務低下階層的樂善堂。鄧指出,此部份也是今次發展計劃所涉範圍,「收嘅第一 part 其實就係偏向低下階層嘅部份」,亦是潮州人及泰國人聚居之處。
潮州人經碼頭落戶寨城
九龍城素有小潮州及小泰國之稱。鄧解釋,戰前潮州人乘船到東南亞謀生,香港是中途站,九龍城碼頭就是熱門停泊點之一。部份人選擇在此落腳尋找機會,「好多無乜錢嘅人嚟到,第一時間諗嘅就係去寨城」。不少潮州地攤隨之出現,售賣家鄉食品,形成「潮人生活圈」,久而久之潮州店舖亦應運而生。
九龍城的泰國人社區也與潮州人社區密不可分。早在 1900 年代,不少潮州壯丁離鄉到泰國發展,當地人與潮州人結為姻親後亦漸漸學會潮州話。至 1930 至 60 年代,不少來港的潮州人單身難尋伴侶,居泰的潮州鄉里便介紹泰國女子來港撮合姻緣,泰國社群由此而生。
今次發展計劃涉及不少戰前唐樓。鄧家宙指出,樓高三層的大多在戰前興建、五層樓高的則估計在 50 年代興建,60 年代以後興建的唐樓就可建至七層至九層。鄧認為南角道一帶戰前唐樓最大特點並非樓宇年期本身,而是反映當年政府對應九龍寨城的社區規劃,「1910 至 20 年代嘅規劃入面嘅建築,(南角道唐樓)可以話係唯一淨返落嚟嘅」,對此甚為可惜,「如果剷起晒,當年嘅城市形態同面貌就會無埋」。
李基紀念醫局不獲古諮會評級
至於發展計劃中或需遷拆的李基紀念醫局在 1950 年代建成,鄧指出,醫局一般一至兩層高,大多設於基層社區,「整間細診所幫人睇下感冒,等你唔好走晒去公立醫院門診同急症室」。部份設美沙酮診所,服務地方居民「喺返自己嗰區唔好走出去」,方便新發展區管理。
根據古物諮詢委員會文件,李基紀念醫局設計受現代建築主義影響,擁流線形輪廓,1970 年代改建後部分早期木氣窗仍清晰可見;古諮會指醫局經多次翻新及改建後,已破壞原貌,故不獲評級。本土研究社研究員夏淳權指,遷拆醫局會破壞社區原本佈局,過往有市區更新地區研究倡把醫局納入文物保育徑,以強調九龍城的歷史價值,「九龍城係應該保留社區特色嘅地方」。夏又指,市建局公佈九龍城發展計劃後,古諮會就決定將醫局「不予評級」,質疑當局忽視醫局的重要性。
憂九龍城街市變裕民坊翻版
至於九龍城市政大廈(俗稱九龍城街市),亦是或需遷拆的建築物之一。鄧家宙稱,街市位處於九龍城的中心,市政大廈未建成時,攤販在此聚集,成為富人區與平民區的交界。夏淳權認為,九龍城街市除了是地標,亦是頻繁使用的公共建築之一,「同社區生活好緊扣嘅地方」,擔心重置後的九龍城街市會如「裕民坊翻版」,原有商戶難以回遷,變相改變市民的生活模式。
市建局向《Yahoo 新聞》覆稱,發展計劃內未有發現任何已獲評級的歷史建築,並已提出對五個街號的戰前唐樓作保育,「以彰顯歷史及昔日街道氛圍」。如果在詳細勘查及建築評估階段,於重建地盤內發現更多狀況較好的戰前唐樓,亦會考慮適當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