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數國採新療法對付抗藥性結核病

亞太數國採新療法對付抗藥性<a class="link " href="https://hk.news.yahoo.com/tag/結核病" data-i13n="sec:content-canvas;subsec:anchor_text;elm:context_link" data-ylk="slk:結核病;sec:content-canvas;subsec:anchor_text;elm:context_link;itc:0">結核病</a>
亞太數國採新療法對付抗藥性結核病

(法新社馬尼拉12日電)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估計新增1060萬起結核病病例,多數在亞太地區;130萬起死亡病例中也有逾半數在這裡。數個亞太國家正採一種新療法來治療抗藥性結核病。

抗生素可治癒結核病,但超過3%的新增患者對這種常見處方藥產生抗藥性。

直到近期,施用在這些患者身上的療法包括每天接受注射或服下一把藥丸,持續18個月以上,其中有些人要忍受嘔吐等嚴重副作用,甚至出現失明的極端病例。

許多人提早放棄治療,這種療法的治癒率最高為63%。

如今,菲律賓、越南、印尼等亞太國家正推行一種新的藥物療法,可減少藥丸數量和副作用;這些國家的試驗結果顯示,6個月後的治癒率達9成以上。

研發這種療法的非營利組織「全球結核病藥物研發聯盟」(TB Alliance)表示,BPaL療法結合bedaquiline、pretomanid、linezolid等抗生素,自2019年以來已在超過60個國家獲得監管許可。

世衛組織(WHO)於2022年更新指導方針,允許BPaL療法與第4種抗生素moxifloxacin並用,也可不並用。

結核病是由主要攻擊肺部的結核桿菌引發,可透過空氣傳染。每個國家都有結核病病例,但在過度擁擠環境中生活和工作的窮人患病風險較高。

2022年,有8國合占結核病新病例的2/3,分別是印度、印尼、中國、菲律賓、巴基斯坦、奈及利亞、孟加拉和剛果民主共和國。

治療抗藥性結核病的最大挑戰之一是讓病人做完整套療程。

即使在提供免費治療的國家,也有許多患者因前往醫院的交通費高昂、收入減少或失業而停止服藥。

另外一個常見問題是患者擔心確診後遭社會貼標籤。

世衛組織曾表示,罹患結核病和抗藥性結核病的人數在多年持續減少後,於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爆發後又開始增加,因為疫情打亂了結核病的診斷和治療。

在全球付出大量努力研發出COVID-19疫苗後,世衛組織呼籲各國增加對付結核病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