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標題稱「癲人出沒」 精神復元者情緒受打擊 平機會訂立傳媒指引|Yahoo

平機會(7日)發佈了《媒體處理精神健康新聞指引》。
平機會(7日)發佈了《媒體處理精神健康新聞指引》。

【Yahoo 新聞報道】傳媒有關精神病患者的報道手法或用字,可能或對患者或復元者造成負面影響。有復元者表示,曾有報章標題「三萬癲人出沒」,令她的情緒進一步惡化,更加「收埋自己」害怕在職場受歧視。平機會今公佈有關傳媒報道指引供業界參考。該會稱指引並無法律約束力,但期望能創造氛圍提升大眾注意,亦鼓勵市民在使用社交平台時能夠應用有關指引。

本身是平機會委員的復元者梁珮琪憶述,2014 年她正在接受藥物治療,副作用導致她行動緩慢,已經令同事有所微言。當時讀報時見到標題「三萬癲人出沒」 形容精神病患者,更令她備受打擊,憂慮受到進一步歧視,「希望傳媒留意報道帶來的影響,精神病復元者亦會有其優勢和能耐,可以服務社會。」

復元者梁珮琪表示,傳媒誇張的標題可能對患者構成負面影響。
復元者梁珮琪表示,傳媒誇張的標題可能對患者構成負面影響。

平機會行政總監(營運)朱崇文表示,職場或公眾層面偶有精神病患及復元者遭受歧視。大眾對於患者和復元者的形象,往往來自大眾傳媒,所以去年與業界商討後,撰寫了《媒體處理精神健康新聞指引》,讓傳媒內部有統一參考準則,並在今天(7 日)正式發佈。《指引》涵蓋了五大原則:力求準確、減少傷害、保護私隱、慎用語言及影像、幫助及支持。

學者:勿暗示所有患者有暴力傾向

浸會大學新聞學系系主任李文解釋,業界處理有關新聞時需注意更多細節。例如不能假定暴力罪行與精神病有關、不能暗示所有精神疾病患者都有暴力傾向或對公眾構成威脅;不要因為某人舉止令人驚訝,就歸咎有關人士有精神疾病。

李文亦表示,現今市民更傾向使用社交媒體接收資訊,甚至轉發和評論。他希望大眾留言或發文之前,先想想指引提到的準則。例如不確定的消息或非來自可靠媒體的資訊,就不要隨便轉發,也須考慮會否侵害他人私隱等。

浸會大學新聞學系系主任認為,普遍傳媒在處理精神病患新聞時都有按指引作報道。
浸會大學新聞學系系主任認為,普遍傳媒在處理精神病患新聞時都有按指引作報道。

煽動對精神病患仇恨或犯法

雖然指引沒有法律效力,但平機會提醒,殘疾歧視條例涵蓋範圍包括了精神疾病。條例中有「中傷」一項,在公開活動煽動對殘疾人士的仇恨、嚴重鄙視或強烈嘲諷,最終或須負法律責任。例如 1996 年九龍灣愛滋病治療中心事件,有居民公開揚言要將患者趕出社區,就被裁定屬「中傷」行為。若有人公開威脅殘疾人士安全及財產,則屬刑事行為,平機會就會轉介警方。

平機會行政總監(營運)朱崇文提醒市民,條例已經列明涵蓋範圍,呼籲市民使用社交媒體時,注意言論對患者和復元者的影響。

平機會行政總監(營運)朱崇文表示,希望大眾在轉發或評論涉及精神病患者的資訊時,能夠參考指引。
平機會行政總監(營運)朱崇文表示,希望大眾在轉發或評論涉及精神病患者的資訊時,能夠參考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