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土地|公屋輪候達5.7年 11幅建屋地「被消失」 推算涉4.7萬個單位 團體質疑棕地發展爛尾|Yahoo

【Yahoo 新聞報道】公屋一般家庭平均輪候時間徘徊在5.7年高位,政府期望在「後五年」,即2028/29 年至 2033/34 年度「追落後」,但《Yahoo 新聞》發現,「後五年」落成公營房屋用地名單中,有 5 幅土地突然從名單中消失,另有 6 幅原定應市的棕地群從未「上榜」;其中屬罕有市區用地的葵涌貨櫃碼頭路第二度「被消失」。按原有計劃推算,該 11 幅土地共約 4.7 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無法如期落成,相當於逾4個石硤尾邨。

發展局回覆《Yahoo 新聞》查詢時確認,部份棕地因延遲收地和遷置安排,影響項目的推進,但拒絕交代個別項目的進展。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指,大部份消失土地均為擬發展棕地,批評當局安置措施不足,致棕地發展計劃有擱置或「爛尾」跡象,質疑造地列表「有水份」,令已談及多年的「後五年」仍無法追落後,或會令公屋輪候時間持續在高位徘徊,無法做到降至 4.5 年的目標。

相關報道
失蹤土地︱九龍公園「地下城」項目因財赤擱置 逾半億元研究拖十年 議員追問下政府始交代︱Yahoo

「後五年」落成的公營房屋造地情況,包括前年正處於可行性研究和「新界棕地使用及作業現況研究」。
啡色為棕地/藍色為其他類別土地;交叉為已不在最新名單的用地,房屋圖案為現擬繼續推進用地;黃色為粉嶺高球場,現正處於司法覆核階段,暫未能確定建屋進程。

發展局去年底公布,《長遠房屋策略》後五年期(即 2029/30 至 2033/34 年度)落成的公營房屋的造地情況 。《Yahoo 新聞》比對前一年的文件,發現有五個項目突然「被消失」,而政府一直沒有正面交代每個項目消失的原因。

「被消失」的五幅土地,包括葵涌貨櫃碼頭路、梅窩碼頭路、元朗沙埔棕地、屯門藍地北棕地,以及大埔泰亨棕地,原預計合共可提供 2.19 萬個單位。

除了五幅用地突然消聲匿跡,亦有六幅用地曾經在「新界棕地使用及作業現況研究」被選定發展,但一直未曾「上榜」納入「後五年」策略。這六幅棕地原預計最快 2030 年起陸續落成公營房屋單位,現時「榜上無名」,相信無法在原訂時間應市,甚至無法在 2034 年前提供單位。

元朗沙埔棕地佔地達17公頃,突然從「後五年」公營房屋造地名單中消失。(Google Map截圖)
元朗沙埔棕地佔地達17公頃,突然從「後五年」公營房屋造地名單中消失。(Google Map截圖)

棕地報告倡12幅地建公營房屋 9幅發展無期

上述 11 幅「被消失」土地當中,有 9 幅都是棕地。這些棕地是政府在 2020 年起,連續兩年根據「新界棕地使用及作業現況研究」選定。當年研究選定的 12 幅棕地,如今只剩 3 幅落實發展,分別是元朗十八鄉、大旗嶺和上水華山用地,合共可提供 10,900 伙。

發展局提出發展 12 幅棕地群時,以較低的鄉郊地積比估算,合共可提供逾 3 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但埋下伏線會探討增加地積比率,根據已完成土地改劃的棕地群發展計劃,地積比已大幅增至 6.7 倍,如果從未在「後五年」落地情況名單上榜的 6 幅用地,均看齊以 6.7 倍地積比發展,以此推算下,該 6 幅棕地群合共可提供 25,200 個單位。

換言之,連同上述五幅「落榜」的土地,未能如期在「後五年」發展的項目,佔地面積合共達 71.7 公頃,推算「走數」的公營房屋單位合共達 47,100 伙(見表)。

原計劃於2029/30至2033/34落成公營房屋的「失蹤」土地
原計劃於2029/30至2033/34落成公營房屋的「失蹤」土地

發展局:延收棕地推遲建屋

發展局回覆查詢時,未有交代每個消失的擬發展項目詳情,僅指部份棕地項目須延遲收地,以讓作業者有更長緩衝時間安排遷置,又強調發展項目的參數和時間表,會隨研究推進或因應實際情況而有所調整,令同一年份的預測數字在不同的十年期推算可能會更新,但強調未來10年預計建屋量仍較《長策》估計需求多10萬個單位。

葵涌貨櫃碼頭路建屋無公布下第二度「夭折」

政府一直拒絕交代每個項目的詳情,亦沒有透露這些項目究竟是推遲多久,抑或已經「壽終正寢」。不過,《Yahoo 新聞》翻查過去10年的政府文件,發現政府早在2014年提出改劃貨櫃碼頭路用地發展公營房屋,但多名區議員因交通和噪音問題反對發展,政府隨後暫緩計劃,以作進一步研究,即使爭議聲極大,但當局前年仍再次將該地列入「後五年」期的土地供應,但相隔僅一年又再失蹤。規劃署在去年7月的城規會會議上被問及該地發展情況時,仍表示貨櫃碼頭路研究仍在進行中。惟在《Yahoo 新聞》查詢該地發展是否第二度「夭折」,但當局並無正面回應,亦拒絕交代進展和選址。

當局原擬在元朗沙埔棕地興建16幢公營房屋,預計可提供1.63萬個單位。(區議會文件截圖)
當局原擬在元朗沙埔棕地興建16幢公營房屋,預計可提供1.63萬個單位。(區議會文件截圖)

鄉事派反對沙埔建屋 沙江圍北棕地納流浮山發展

其餘用地中,元朗沙埔原預計可明年收地和平整土地,翌年將土地移交房屋署發展,但值得注意的是,該地涉及 623 幅私人土地,合共佔地 16.2 公頃,變相約 94% 土地須收地,當中亦有認可殯葬區,元朗區區議會和錦田鄉事委員會均不支持擬議發展,而城規會收到的申述均反對發展,擔心交通擠塞和居民安置情況等。惟發展局拒絕交代公眾諮詢結果,未知鄉事派反對是否阻礙發展的原因。

沙江圍北棕地群則已被納入流浮山發展大綱,雖然該地維持住宅發展,但明言流浮山潛在房屋供應只能「在未來十年之後提供」,並會研究在現時公私營房屋七三比的原則外發展,換言之,沙江圍北棕地群將不能在「後五年」應市。

沙江圍北棕地被納入「北部都會區」下流浮山發展大綱下的住宅用地,但擬建房屋無法在10年內落成。
沙江圍北棕地被納入「北部都會區」下流浮山發展大綱下的住宅用地,但擬建房屋無法在10年內落成。

本研社指棕地發展疑「爛尾」 批建屋量篤數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表示,政府從「後五年」落成的公營房屋造地名單中,剔走5幅用地,形容是有擬發展用地大規模消失,推算涉及數萬個單位,估計有逾 10 萬個家庭受影響。他續指,另有 6 幅棕地從未上榜,反映當局已暫時擱置在大部份棕地興建公營房屋的計劃,直指談及近 10 年的棕地發展有「爛尾」跡象。

他認為當局以棕地安置問題為由,延遲收地,主要問題是當局拒絕由政府主導興建多層工業大廈,轉而透過對外招標,僅預留 30% 樓面面積安置受影響的棕地作業者,拖慢棕地安置,亦令這些鄰近新發展區的棕地未能如期發展,日後新發展區落成後,可能會被棕地包圍。

他續指,雖然元朗沙江圍北(棕地)已納入流浮山發展,但質疑若當局已落實作公營房屋發展,並無需要重新納入新發展計劃,憂慮該地的建屋計劃被推遲之餘,更會變成私樓,令原定的公營房屋發展計劃落空。

陳劍青又說,當局在剔走 5 幅前一年上榜的擬發展用地後,以三個土地共享項目「填數」,令單位供應總數仍可增至 26.4 萬伙,但相關發展未知能否如期落實,質疑名單的擬建公營房屋單位數目「有水份」,亦有「篤數」之嫌,若再有土地大規模消失,對房屋供應有很大影響,而透過「後五年」追落後已談及多年,擔心當局降低公屋輪候的承諾會未能實現。